鹿呦加入霍氏医疗合作的斯坦福实验室,主导开发靶向阿尔茨海默症的纳米载药技术。
项目核心是利用霍朝渊早年研究的“神经元特异性标记法”,精准定位病变脑区。
霍朝渊以资方身份定期审查进度,却因鹿呦使用化名及伪装声线(变声软件)未认出对方。
鹿呦提交的实验方案中,大量引用霍朝渊博士论文未公开数据,引发后者警觉:“这思路像极了我认识的人。”
鹿呦发现霍氏医疗试图将靶向技术用于商业化的“记忆增强剂”,在报告中警告:“定向干预海马体可能引发不可逆神经损伤。”
霍朝渊采纳建议叫停项目,但对外宣称“技术不成熟”,实际暗中备份鹿呦的研究数据。
两人唯一一次正面交锋发生在实验室安全审查中。
鹿呦戴着护目镜在模糊不清的视频会议里汇报时,霍朝渊突然提问:“你为何执着于保护记忆完整性?”
鹿呦沉默良久,答:“有些数据丢了,就再也无法恢复。”
项目终止后,鹿呦私下联络霍氏医疗叛逃研究员,获取神经靶向技术的原始代码。
21岁接受记忆清除手术时,他要求将靶向范围精确控制在“与霍朝渊相关的突触连接”,赌上科研尊严完成一场精密自我实验。
那年暗恋未果,痴心的人选择遗忘所有记忆,让空白的自己去选择能否追到自己的光。
如果可以,那将了却他的一生遗憾。
如果不可以,他更希望将空白的自己放任给自由,让他去选择他想走的路。
鹿呦用了三年的时间参与设计了“记忆定向清除”项目,他用其他的身份加入了霍朝渊购买下来的实验室。
在鹿呦二十一岁的生日那一年。
梧桐新叶抽芽时,霍朝渊收到鹿呦的跨国包裹。
防震泡沫里躺着十七个年份的玻璃罐,2014年的辣条包装上画着歪扭的麻省理工钟楼。
最底层的铁盒用磁吸密码锁着,感应到他的指纹自动弹开——满盒银杏叶标本按年份排列,每片叶脉都刻着"HYX"的变位密码。
"认知神经项目需要您签字,我的助理一会儿将会把文件送到您办公室。"
电话会议里传来实验室新来的博士的提示音。
霍朝渊的钢笔尖戳破协议书,墨迹晕染了鹿呦十六岁藏在监测仪里的告白信。
当霍朝渊说出"同意"的瞬间,少年突然摘下眼镜擦拭,水珠坠在摄像头前像场微型暴雨。
他看着窗外的梧桐叶,如同老宅里的那根粗壮的梧桐树一样,只是物是人非,他实在算不出命运的轨迹。
国内。
暮色漫过实验室落地窗,霍朝渊打开封存七年的保险柜。
第一片梧桐叶飘进咖啡杯时,霍朝渊在数据库深处发现加密文件夹。
命名为"误差值"的文档里,详细记录着2012-2021年所有异常数据。
那些被他刻意忽略的心跳过速、体温异常、瞳孔变化,此刻正以函数图像的形式,拼出鹿呦藏在每次擦肩而过的爱意。
片刻后。
鹿呦在国内的助手将移交清单推过桌面,"这是最后的合作项目。"
霍朝渊的钢笔在签名栏悬停,心脏仿佛被荆棘刺痛。
他垂着眼眸写下名字,落下的墨水滴穿了2009年那页观测记录。
脑海里不自觉的想起,四岁的鹿呦攥着他纽扣说"要嫁",被他当作童言记录在"非理性变量"分类。
当夕阳穿过百叶窗割裂满室寂静,霍朝渊终于看到清单背面的铅笔痕。
少年把十年来所有联合论文编号,用斐波那契数列重新排列。
他在页脚补了行小字:「当我停止追赶,你是否愿意回头看看来时的月光?」
霍朝渊一如往常的将少年隐晦的表白藏在他能看得见的地方。
他总以为那些悬而未决的谜题,会在某个晨雾初散的时分,凝成琉璃瓶里完整的答案。
彼时他尚不知晓。
凡人孤注一掷的决绝竟如燎原星火,焚尽所有退路。
情爱原是淬血的刀刃,愈是隐忍克制,愈会在破晓时分割开惊心动魄的霞光。
*
2021年3月24日,PDT 20:48。
鹿呦在实验室里拍完视频之后,写下了他给霍朝渊的‘绝笔信’。
他这一辈子只写了两封信,收件人都是霍朝渊。
一封是告白信,十七岁的他内心无法去除的胆怯没让他送出去。
那封信在他的手心里,这么多年来反复折磨、揉搓破败,再也不见天地。
再来就是这一封‘绝笔信’。
他是第一个接受实验的人。
他不知道今晚过后失去记忆的他还是不是他,所以他想重新写一封告白信给霍朝渊。
无论霍朝渊能否可以看见这封信。
鹿呦都不会再生出任何遗憾,尽人事听天命是他刚刚顿悟的话。
二十一岁的鹿呦比十七岁的鹿呦多出一抹勇气,少了一份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