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梦文库

繁体版 简体版
甜梦文库 > 何处飞来双白鹭 > 第18章 荣辱与共旧荣新辱

第18章 荣辱与共旧荣新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许贵妃的娘家侄儿许行羽已在读书考举,早有入仕之意,且颇有雏凤之姿,难掩青云之相,届时内有许贵妃把持后宫,外有许行羽纵横朝野,这天下岂非改弦更张,易了许姓?

反观殷皇后,素有温厚之名,并非霸道自专之人,宁城伯——不,如今已是宁城侯——又素来谨小慎微,朝中无有一位殷姓之人身居高位,自要比许氏弄权要令人放心得多。

别的不论,单看宣武帝新丧之时,殷、许二氏的举动便可知一二。后宫之中,刚成为太后的殷氏忙着筹备大行皇帝的身后之事,每日忙的是和礼部接洽商定事宜。而新晋为圣母皇太后的许氏却忙着排除异己,趁着殷太后无暇分身,擅自下了懿旨,令后宫诸妃殉葬,甚至连育有子女、论理不必生殉的福清公主生母淑妃关氏都不放过。

再观两位太后的母家,宁城侯府以守孝为由深居简出,不与朝臣权贵往来,而许家俨然一副新贵之相,以新帝外家自居,洋洋得意地迎来送往。

赵思廉一番慷慨陈词,说得内阁诸位大学士默然不语,这才明白宣武帝的苦心,原来在遗诏上特意为发妻殷氏留了一笔,并非全然是信重爱妻多于朝臣,而是为了白纸黑字地巩固殷氏的地位,让许氏无可撄其锋芒,维持后宫的稳定。至于前朝,本就只余崇文帝一个可以拥立的新君,也不愁朝臣分裂各拥其主,又何必多此一举设立顾命大臣,分君权于朝臣呢?

东阁大学士卫乾新近与勋贵人家结为姻亲,将嫡出的孙女许给黔国公世子为妃,而并未与风头正劲的权臣人家结亲,摆明了有急流勇退的意头,此刻便替欲言又止的反对派问了一句:“人心易变,倘若新帝长成之后,殷太后恋栈权力,不肯归政,亦或大肆封赏殷氏族人,打压朝中清流呢?”

太常寺卿丁墨便道:“若真到此等境地,我等定当以死相谏,宁以一腔碧血成全一片丹心!”

丁墨是出了名的直臣,到如今已是三朝老臣,在孝武帝时期曾任言官,谏得孝武帝受不了,将他调任太常寺去主管宗庙礼仪,还是浇不灭他督查百官的一片热诚。丁墨在朝中人缘虽差,声望却隆,他说的“以死相谏”,不含半点水分,字字千钧,旁人倒也不敢等闲视之。

如此,朝臣们便也达成共识,各司其职,兢兢业业维系盟朝政局稳定。

殷氏出身平民之家,在入宫之前虽然受过精心教导,但学的是如何主理一宫之事,当了廿余年的皇后,从未干政,如今既要收拾起丧子、丧父、丧夫之痛,又要学着垂帘听政,还要操心新帝的教养问题,忙得分身乏术。

新帝虽在许氏膝下长大,秉性却与许氏并不相同,颇有几分优柔庸懦。新帝本性不坏,算得孝顺听话。只是“孝顺听话”这一项,若是遇上个深明大义的贤良母亲,便是极大的优点,可若依旧留在长宁宫中,难保不被许氏教唆坏了。

殷太后思量许久,下的头一道懿旨就是将新帝挪到乾清宫独居,将他与许氏分隔开来。彼时许氏新晋为圣母皇太后,入主寿康宫,一面忙着迁宫,一面忙着殉葬之事,殷太后找准时机快刀斩乱麻,未等她闹将起来,便将新帝迁走。又钦点了朝中有识之士担任太师、太傅、太保,教导崇文帝为君之道。

殷太后是崇文帝的嫡母,又是辅政的太后,要想拿捏好与新帝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关系不宜太过亲近,否则难免引起朝臣的顾虑,忧心她挟天子以令诸侯;又不宜太过生疏,否则她说的话就失去了分量,也给了许氏可乘之机。

思前想后,殷太后也顾不得母家正在孝中,干脆将宁城侯夫人余氏召进宫中,当面同她说道:“哀家思量着,想择了咱们家松哥儿为皇帝伴读。”

大姑姐骤然换了自称,余氏还有些不适应,等她回转过来,却明白了她的意思:“娘娘的意思是,想让松哥儿……”没等她说完,殷太后把眼一闭,略点了点头。

松哥儿比崇文帝小了三岁,论理这书也读不到一块,可殷太后迫切需要一个信得过的自己人伴着庶出之子,既要当她的眼睛耳朵,留心着有无用心险恶之人将新帝挑唆坏了;又要立身清正,自家不被旁人指摘了去;最好还能品学兼优,将新帝也带得刻苦上进些。

松哥儿虽然年小,性子却老成,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