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梦文库

繁体版 简体版
甜梦文库 > 何处飞来双白鹭 > 第17章 祸福相依焉知非福

第17章 祸福相依焉知非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依着朝臣的揣度,宣武帝此刻是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尚未回转过来,等他心神稍宁,不外乎三种态度。一种是摆明姿态开始培植三皇子昊哥儿,如同当初教导熙惠太子那般,替他延请鸿儒、招募臣属,许他入主东宫,在自己百年之后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另一种则是作壁上观,按下立储之事不表,并不对三皇子表示出偏爱,等自己迈入暮年之时,再从膝下的皇子之中择储;最后一种则是明确表示三皇子无缘东宫之位,譬如广纳后宫以求再育皇子,再如早早封王将三皇子送出京城。

宁城伯府虽在孝中,消息也未曾全然闭塞,得知如此噩耗,妇孺们想的是接连丧子的殷皇后该如何伤痛,花老太太与余氏此刻很应该入宫陪伴在殷皇后身侧,无奈仍在孝中,不便入宫,只得往黔国公府去信,婉转请托黔国公夫人代为入宫看视。

黔国公沐府乃是孝武帝正妻景元皇后的母家,因着景元皇后对长媳殷皇后青眼有加,百般照拂,黔国公府与宁城伯府也十分相厚。如今的黔国公袭的是二等爵,在册的黔国公夫人是殷皇后的平辈,素日常在宫中走动,与殷皇后私交甚笃。接着殷府的请托,沐夫人自不会推辞,便往宫中递了表求见皇后,转达了殷府的担忧之情,又挖心吐胆地宽慰了皇后一番。

男丁们所谋者大,想到的便是殷府未来的气运了。殷老太爷在世时终日耳提面命,一番苦心终于有了回报,现任宁城伯殷苈沅虽然未曾出仕,但承袭了乃父清正谨慎的性情,又有一个聪颖知机的同胞弟弟从旁筹谋,很快就看清了时局,心中有了章程。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宁城伯府拟定的,就是一个以静制动的策略。无论储君之位花落谁家,殷皇后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无可撼动,殷府便始终可保太平长安,既不必上赶着趁热灶讨好三皇子的外家,也不必自矜身份端起来与许家横眉冷对。至于那些前来打探风声,妄图从宁城伯府的态度中揣度宫中境况的人家,更是不必理会。横竖殷府还在守孝,闭门谢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总以为到得图穷匕见少说也得有十余年的造化之功,谁料尘埃落定得如此之快。

宣武帝连失二子,病势渐重,于五月廿二日不治而亡。于弥留之际留下遗旨,立三皇子昊哥儿为新帝,尊皇后殷氏为太后,许垂帘听政之权,晋殷氏母家为宁城侯,将三代递减之衔改拟为五代。

宣武帝堪称英主,无奈天不假年,未届不惑便溘然长逝,只留下一个尚未长成的新君,实在令人扼腕。

然而比扼腕更迫在眉睫的是摆在眼前的烂摊子,原本稳如磐石的大好河山一下子在主少国疑与牝鸡司晨之间来回摇摆,登时动荡不安起来。新帝崇文帝年方十二,虽一般地随了两位兄长在文华殿苦读,可学的是修身齐家之术,为的是将来在封地上当一个富贵闲人,却未曾学过治国平天下的大计,如何当得一国之君?

朝臣之中,倒是有人出了主意,将宣武帝的几位兄弟提了出来,其中犹以与宣武帝一母同胞的惠王呼声最高。无奈襄王有意神女无梦,远在湖北的惠王听得消息,唬得不敢赴京吊唁,连上了两道奏折表明立场,声称谨遵皇兄遗旨,绝对不敢与皇位有任何瓜葛。

宣武帝又不是绝了子嗣,又在意识清醒的时候留了圣旨,崇文帝也并非什么襁褓幼儿,再有几年就能长大成人。此时若是跳起来,名不正言不顺,如何成事?等崇文帝长成了,总有秋后算账的一天。

最有声望的惠王公开表态拥立新帝,余下的王爷们自然知机,无人敢生僭越之心,朝臣们便退而求其次,争起辅政的人选来了。殷皇后确实素有贤名,可后宫妇人的贤名再大,怎么越得过朝堂上的须眉男儿?可宣武帝偏生越过这一众须眉,不设顾命大臣,将辅佐新帝的重担放在了殷皇后的肩头,甚至特意拟旨抬举了皇后的母家。

朝中自有几位自诩肱骨的大臣意难平,最后还是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赵思廉点明个中关窍:崇文帝生母贵妃许氏生性虚荣跋扈,有这样一位圣母皇太后,若无殷氏制衡,难保崇文帝受其辖制,真的落入牝鸡司晨的境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