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娴儿不避,正对上他的目光。他借着官职高人一等的姿态,便以为可以压倒自己,她不是那般谄媚之人,又不借他橄榄枝扶摇直上,有何惧之;又借着资历便以为可以教导自己,即便现在太尉府是日落西山,又何须他倚老卖老。
不卑不亢道:“秦以二世而亡,非由法治之推行,乃由诸因所致,兹不赘述。汉高祖以德统一四海,然亦施法治焉。法行则国安,而国力强且凝。民愚昧未化,未经诗书礼乐之熏陶,岂能明圣人之仁治?唯以法惩刁民,彼乃顺服。”
张惠驳道:“商鞅行法治,秦人暴政,以致民怨沸腾。人非尧舜,孰能无过?若不以圣人之宽容,容彼之过,而教之以德,唯以刑责之,则民怨益深矣。”
韦娴儿又道:“法者,民之护也,非徒以威制之具。视法为治国之宝,善法为治世之基。是故有言于《商君书》曰:“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若可以强国,则不拘泥于旧法;若可以利民,则不泥于旧礼。”
见二人被她驳得哑口无言。“老夫来会会你。”一老者怀抱笏板,右手扶着衣摆,迈着四方步稳稳当当越过旁人出列。朝着司马业作揖后,转身看她。
老者上齿抵住往上顶的下唇,伸手捋了捋雪白的长髯。经立如钟,便是不开口,也让人顿感春风拂面。
韦娴儿朝她行了一个万福礼,恭敬却不谦卑:“请老先生赐教。”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夫举天下不论道,不察德,而以其私焉,乃所以乱也。夏、殷、周之欲得天下也久矣,其所由生者远矣,数十世矣。至于汤、武、文王,而后成王。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容其间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今若有人言,治国之道,礼义之用弗若法令,教化之功弗若刑罚,何不举商、周、秦之兴亡以示之乎?”
“鄙人铺陈“以礼治国”之策,敬请诸位尊耳是闻。”他环顾四周,最后将目光落在韦娴儿身上,“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髡刖笞傌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礼者,非惟道德之规范,亦社稷之基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天下咸遵一轨,非各自为政、交相攻伐,乃保国之安定太平。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以礼教人,防患于未然;若仅惩于既犯,事已至此,何益之有?
若唯刑法以惩民,而乏礼仪之化,则民为恶而惧刑,遂寻方避之,乃至钻研恶行而不受惩之道,侥幸逃脱,自以为智,非耻也。终至孔子所谓“民免而无耻”之境。国之法律日益繁多,日趋严密,人心欲多,则明知法而故犯。
法虽能杀不孝之子,然不能使人人皆如颜回之高德;法虽能惩盗贼,然不能使人人皆如伯夷、叔齐之廉洁。孔子之徒三千,皆能孝父母、敬长上,言行皆为世之楷模,此乃教育之功也。此即礼治之效,非刑法所能及。法虽能诛贪吏,然不能使其廉洁、仁爱。故唯以礼治国,方能使民淳朴,官廉洁,政治清明,国家昌盛。”
韦娴儿朝他拱手:“老先生所览卷帙浩繁,亦明理无数,所言字字珠玑,析之鞭辟入里,使儿与在座皆受益匪浅。然余未敢苟同君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