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周,温澜白天在拍卖行工作,晚上则与国际刑警团队一起分析资料。随着调查深入,一个庞大的犯罪网络逐渐浮出水面:从伊拉克被掠夺的古代文物,到缅甸寺庙失窃的佛像,再到中国古墓中被盗的青铜器,这些无价之宝通过莫里斯国际设计的复杂路径,最终出现在纽约、伦敦和香港的拍卖会上,变成干净的钱流回犯罪组织手中。
更令温澜震惊的是,沈桉似乎只是这个网络中的一环。幕后黑手是一个代号为"收藏家"的神秘人物,连国际刑警都未能确认其真实身份。
"沈桉最近有联系你吗?"一天晚上,林雅在查看温澜手机时问道。
温澜摇摇头:"没有。我想他..."她停顿了一下,"他可能已经察觉了什么。"
马克斯从一堆文件中抬起头:"我们监控到莫里斯国际亚太分部最近有异常资金流动,沈桉的几个账户也在大量提现。他可能在准备跑路。"
这个消息像一把钝刀插入温澜的胸口。沈桉要消失了,永远地。一部分的她为此感到解脱,另一部分却痛得无法呼吸。
那天深夜,温澜独自回到公寓,发现门缝下塞着一张明信片。没有署名,只有巴黎塞纳河畔的风景和一行字:"卢森堡公园的樱花开了。"
她的心跳骤然加速。这是她和沈桉在巴黎时的一个私人玩笑——他们曾遗憾地错过卢森堡公园的樱花季,沈桉当时说:"明年春天,我一定带你来看。"
温澜颤抖着翻过明信片,背面还有一行小字:"如果你愿意听我的解释,明天中午12点,老地方。"
"老地方"——他们在上海的秘密约会地点,虹桥区一家隐蔽的书店咖啡馆。温澜盯着那张明信片,思绪万千。这是陷阱吗?还是沈桉真的想解释?更重要的是,她该告诉国际刑警吗?
手机屏幕亮起,是马克斯发来的消息:"我们追踪到沈桉可能已经入境上海,请保持警惕。"
温澜放下手机,走到窗前。雨已经停了,但玻璃上仍挂着水珠,将外面的灯光折射成模糊的光斑。她想起沈桉教她辨认艺术品真伪时说过的话:"真正的杰作经得起任何角度的审视,而赝品总会在某个细节露出破绽。"
她爱上的沈桉,是杰作还是赝品?
第二天上午,温澜给马克斯发了条消息:"沈桉联系我了,约今天中午见面。"她没有等回复就关闭了手机。无论做出什么决定,她需要先面对面听听沈桉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