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甄姜的缠绵让吕小布回味无穷。看着沉沉睡去的甄姜,吕小布不禁轻轻的吻了一下甄姜,而后披上衣服,来到桌前。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人们也被各种思想所扰乱,当然重要的还是被勋贵和官僚的压榨,让普通老百姓实在无法忍受。这也才让张角的太平道短短几年就发展如此迅速。甚至给予东汉的致命一击。
思想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自己需要尽快完成儒道教的编写工作。
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顾颉刚针对三皇和五帝作出了系统性的论证,其核心观点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历史越来越详尽,这与历史是相悖的。
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此时还未有所谓的三皇五帝之说。
而方士们鼓吹之后,皇帝的时间就在尧舜之前了。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农最早出现在文章记录的便是孟子的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也就是农家徐行为了鼓吹自己的理论造出了神农,于是神农便在皇帝之前了。
而系辞下有纪录:“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为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系辞下引用了诸多孔子言论,也就是这本书其实晚于孔子。这个时候庖牺氏就第一次出现并在神农之前了。
三皇之总名,初见于《吕氏春秋》,三皇之分名,则见之李斯等之奏议。《史记·始皇本纪》云: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经过李斯等人的鼓吹,天皇,地皇,泰皇又在庖牺氏之前了。
秦统一六国后,皇帝和炎帝等秦国的祭祀就作为天下的整体祭祀。
秦始皇泰山封禅既毕,秦始皇继续东行到海上游览,一路祭祀名山、大江河以及八神,向仙人羡门高等祈求福佑。
八神名目自古就有,有的说是齐太公以来制造出来的。
齐国之所以名为齐,就是由于八神之一的天齐神的缘故。
天齐的祭祀已经废绝,不知起自何时。
八神:
一是天主,祀于天齐,有天齐渊水,在临淄城南郊的山脚下。
二是地主,祀于泰山下的梁父山。这是由于天性喜阴,祭祀它必须在高山的下面,小山的上面,称为畤;地性喜阳,祭祀它必须在低洼地区的圆丘上。
三是兵主,祭蚩尤。蚩尤祠在东平陆的监乡,为齐国西境。
四是阴主,祭于参山。
五是阳主,祭于之罘(fú)山。
六是月主,祭于莱山。
以上三项在齐国北部,临近勃海。
七是日主,祀于成山。成山绝壁回曲,人于海中,在齐东北部的最为边隅的地区,据说是迎接日出的地方。
八是四时主,祀于琅邪山。琅邪在齐国东部,为太岁开始运行的地方。
祭祀八神都用牺牲一头,而巫祝的数目有多有少,珪币的名目、数目也各不相同。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为彰显皇权天授,整合六国祭祀体系,确立了以雍四畤祭白帝、青帝、黄帝、赤帝,及咸阳郊祀祭天神等为核心的祭祀格局。当然也包括了齐地的八神祭祀。
汉室为笼络齐地民心,亦将八神祭祀纳入官方体系,依时节致祭,祈愿四方安宁、五谷丰登。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于长安南郊天、北郊祀地的郊祀制确立后八神祭祀被废止。
而地利上的大融合必然也需要对部分神话传说的大融合,比如不久之后的孙权建立吴国后,东吴的太常卿徐整吸收了苗族和吴越的神话传说,在《三五历记》将盘古的传说加了进来。”
直接开天辟地,更是远远在天皇,地皇,泰皇之前了。
时代越往后,知道的古代历史越往前,文献丢失越多,对古代历史了解越详细。
想到这里,吕小布也被顾颉刚这个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说法直接整emo了。
吕小布揉揉脑袋不禁思索道:“诚如顾颉刚所言,这些不在史记记录的三皇都是百家学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杜撰或者是儒家为了自己利益将部分神话传说历史化。但是无论是传说还是宗教,都是为了统治服务的。”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吕小布不禁想起阿Q正传的经典台词,不禁苦笑了一下。
“虽然人名是百家编写的,但是历史肯定是存在的。只要真实存在,那人名也只是一种寄托罢了。”想到这里,吕小布不再迷茫,继续提笔写到:
在远古的日子里,帝王之事乃天人合一的象征,彰显着至高无上的尊荣与荣耀。帝者,乃是天命所归,德行合天地,位极至尊,行公不私,统治全世界。天子,继承天命,治天下万物,改正政事,统一国家,使万民安居乐业,尊号至尊,正如天有五帝,名声显赫;王者有三皇,确立了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