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前锋船上发来信号,已经进入预定区域了!”
传令兵急切跑来,轻声禀报。我点头,命令向整个船队发出备战信号。仅维持最低照明的旗舰上,紧张的兴奋感犹如波浪般从船头席卷至船尾。我也感觉自己体内充满了兴奋的力量,血液沸腾般游走在四肢百骸,我无比期待即将到来的开战时刻,如同一个真正的冷兵器时代的武将。倒退至九年前,我根本无法想象自己今时今日的模样。
江风仍旧不紧不慢,我们的舰船逐渐靠近东吴的水军营寨,身在中军的我已经能够隐约看到营寨中的灯火。寅时已经过半,天快要亮了,江面上微微荡着一层薄雾,但并不影响我们的行进,也不阻碍视线。天气条件相当理想。营寨中的孙权大概仍在睡梦中吧。他应该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会选择这个时间向他发起进攻。
历来水军没有夜战的先例。
在没有电力照明的古代,夜间野外的照明主要依赖自然光源,也就是月亮。因而在城市之外的野地里,月色不好的夜晚是非常黑暗的。而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如果点燃火把照明,隔着很远的距离就能看见。在陆地上作战,夜战的情况也是很少的,通常都是作为奇袭的手段,更遑论水战。即便是最有经验的船夫,也极少有人敢在夜间行船赶路。晚上江面一片漆黑,看不出水流的方向,也很难预判浅滩、暗流的存在,难以保障行船安全。因而反过来考虑,倘若我能够成功地在夜间接近敌方水寨或者城池,势必会制造极大的优势,极有可能一战得胜——尤其是在我方兵力逊于敌方的情况下。
太和二年正月,刚过十五,东吴调集了五万大军,在孙权的亲自率领下,大举进攻江夏。这次进攻并非出人意料之举,此前已经有情报显示,东吴在酝酿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是曹休和夏侯尚判断有可能再次进攻江陵,要我暗中加强戒备,并对江陵增兵两千,增派若干战船和其它战备物资。我也以为东吴不甘心上游为人所制,心心念念总想拔掉江陵这根眼中钉,因而暗暗地卯足了一股劲,打算在实战中好好试一试我一手训练出来的江陵水军。谁知我们的判断都错了,孙权全力进攻江夏,倒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
其实无论江夏也好,江陵也好,都是魏国与吴国对峙的前线,守备并不松懈。江夏太守文聘镇守多年,从没给过东吴任何机会。我的四弟夏侯威跟在他身边,也累积战功,不仅稳步晋升,也获得他的着力栽培,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武将。只是江夏一直以来都不是东吴最为首选的进攻目标,驻军规模和防守力度既比不上众矢之的的江陵,也不如下游重心的合肥。孙权这次出兵,确实有点集中打击薄弱环节的意味。
好在文聘终究不是泛泛之辈。在他镇定的指挥下,江夏守军抗住了孙权进攻的锋芒,挫败了吴军速战速决的意图,不得不进入相持阶段。到今天,江夏攻防已经过了两个月,文聘已经稳固了防线,但仅凭一己之力无法令东吴退兵。东吴渐露疲态,已经有些心不在焉的苗头,正是出兵解围的最佳时机。
对于如何援救江夏,我并未参与具体的讨论,只是以最快速度上了一封请战书,剩下的就是整顿好自己负责的防务,等候命令。以我目前的级别,还不到能够参与决策的程度。曹叡并没有再次提升我的官职,我仍以四品南中郎将的身份都督江陵军事。听说曹叡在洛阳接到战报之后并不担心,认为孙权的攻势不能持久,很快就会主动退军。可是两个月过去,孙权迟迟不走,他便有心派遣援军,给东吴的撤军添一记助攻。最后曹叡综合了曹休和夏侯尚的意见,决定派夏侯尚从宛城率军出发,我率领部分水军从江陵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增援江夏,一举击退东吴。
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我便没打算把这场增援当作一场简单的兵力震慑。我决定用一场壮丽的胜利,作为对曹叡信任的回馈。具体该怎么打这场增援战,我在这两个月中反复思索,早已有了腹案。
这一年,我在江陵,一刻也没闲着。
实际上促使我下定决心与曹叡分别、回到江陵前线的,是一年前我的部下、江陵长史沈钟写给我的书信。当时江陵的防卫工作由夏侯尚暂时接管,沈钟写信给我并不是因为公务,主要是为了一件私事——他告诉我,马元病逝了。
马元是星寰推荐给我的人,一个难得的技术人才。而星寰,是一个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足以改变命运的人。我心里隐隐觉得我的灵魂会来到这个时代、以夏候称的身体再世为人,很可能与星寰有关。但我实在想不出他是怎么做到的,也就不敢深入去想。那个相貌俊美、总是一袭黑衣、容颜不老的游方术士,从我与他相识的第一天起,他总是如同一个引路人一般出现在我面前。他行踪无定、来去飘忽,却总能在我需要他的关头适时出现,甚至于我能够得到曹丕的信任和包容,也与他的暗中相助脱不了关系。我曾经想过刨根问底追问他的真实身份,后来自己也觉得没有必要了。他不想说,我也不敢非要问出究竟。
马元是他推荐给我的,几年来也确实帮了我不少。我虽然好歹捣鼓出了火|药,但具体如何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威力,实在不是我这个文科生的长项。我能提出创意,但没法实现,要我去造船造炮是不可能的。我需要能够实现的人。马元帮我制作出能够稳定量产的“震天雷”,还帮我造出了宋代才会有的车船。这两样新科技成果也是目前我手中的主流武器。在两年前陆逊围攻江陵时,震天雷和车船都刚刚造出来不久,没能在实战中检验威力,我一直深感遗憾。因而这一年来,我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技术攻坚”上,埋头改造新武器。当然,我同样只有想法,难以实现。把我的想法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的,是另一个横空出世的人才——马均。
马钧是真正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被认为是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当然他的知名度算不上大众十分熟悉的程度,不过我是知道这个人的。能将他招揽入麾下,也许该说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