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者都解说《礼经》,而鲁郡人高堂生的见解是最切近本义的。
《礼经》本来自孔子时起就不完整,到了秦始皇焚书后,此书散失的篇目更多,今日只有《士礼》尚存,高堂生能讲解它。
鲁国徐生善于演习礼仪。
孝文帝时,徐生以此出任礼官大夫。
他传习礼仪于儿子至孙子徐延、徐襄。
徐襄,天性便擅长演习礼仪,但是不能通晓《礼经》;徐延很通晓《礼经》,却不善于演习礼节仪式。
徐襄以擅长演习礼节仪式当了汉王朝的礼官大夫,官至广陵内史。
徐延及徐家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都曾出任汉朝的礼官大夫。
而瑕丘人萧奋以通晓《礼经》当了淮阳太守。
此后能够讲解《礼经》并演习礼节仪式的人,都出自徐氏一家。
自从鲁国商瞿从师孔子学习《易经》,孔子死后,商瞿便传授《易经》,历经六代而传至齐郡人田何,田何字子庄,而后汉朝建立。
田何传授于东武人王同字子仲,子仲传于菑川人杨何。
杨何因通晓《易经》,于元光元年(前134)被朝廷征召,官至中大夫。
齐人即墨成因通晓《易经》官至城阳国相。
广川人孟但因通晓《易经》当了太子门大夫。
鲁人周霸。莒(jǔ)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都是因通晓《易经》官至二千石。
但是对《易经》能讲授得精当的,是源自于杨何一家的学说。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
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
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