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说起来,宋华银之所以对宋长泽这个他曾经真心疼爱过的长子不顾念父子亲情,也是因为赵氏的长期洗脑。
当然,赵氏的洗脑是循序渐进的。比如宋长桂才满五岁,赵氏便将他送进村里的学堂识字。
对此,宋华银并无异议,家里但凡有点儿闲钱的,都会送孩子去村学堂念书。
宋长桂在村里念了三年,赵氏又说想送孩子去城里的私塾读书,将来好考科举。
宋华银有些不愿意,村里的孩子最多在村学堂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也就族长的孙子去城里念了几年私塾。但他家哪能跟族长家比呢,族长家多有钱啊,光田地就有百十亩。再就是,族长的孙子学了这么多年,不也没学出什么名堂吗,过了18岁仍要回村种田。
在宋华银看来,去城里念书就等于浪费钱。
赵氏就跟宋华银说起城里沈家老太爷的发家史。沈老太爷本来只是个小地主,就因为儿子考中进士做了官,他才能跟儿子去京城享福,有了现在偌大的家业。如果他们能培养儿子读书科举,那他就也能当上老太爷了。
一开始宋华银还觉得赵氏在异想天开,不过时间久了,他也有些心动。试问谁不想跟沈老太爷一样呢,他简直是功成名就的典范。
于是,宋长桂又去了城里私塾跟着秀才念书,准备走科举之路。
不过读书科举实在费钱,除了每月的束脩和科举需要读的四书五经以及各种典籍,还有日常要用的笔墨纸砚,这些都是不小的开销。
等宋长桂再大些,又开始参加诗会文会各种会附庸风雅,还有每年参加县试也要找秀才担保,每次就要2两银。另外,宋长桂每个月都会以各种名目管赵氏要钱。他一个人的开销,足抵得上宋家所有人了。
也幸亏赵氏带来的嫁妆多,不然宋家只是普通庄户,哪里能供得起宋长桂科举。
赵氏嫁过来后,除了那三亩田地,她又给宋家买了一头牛。另外她还有不少金银首饰,只看她每日里的穿戴就知道她有多富贵了。赵氏还有个陪嫁丫头,后来年纪大了,被她嫁了出去,又得了不少聘礼。
此外,赵氏除了嫁妆,还有她女儿李玉兰的卖身银。
是的,被赵氏带进宋家的李玉兰,在她15岁时便被赵氏作价80两银,卖给了城里的一个富商做妾。
即便有如此多的银钱,恐怕还是难以支撑宋长桂一直科举。谁叫他如今连童生都没中,而科举花钱的大头还在后面呢。
赵氏为了供儿子读书,将银钱看得极重。她可是连自己亲女儿都能卖的狠角色,对跟她没有血缘关系的继子就更不可能手软了。
宋华银同样也是如此。而且随着宋长桂在读书上花费的银钱越来越多,他已经有了执念,就是宋长桂一定要考个功名出来。
哪怕长子现在等钱救命,即便宋华银心里很痛苦,却仍是将宋长桂读书排在了第一位。
他甚至想,长子的腿断了他也心疼,到底是他的儿子,他又不是铁石心肠。只是他现在委实有些顾不上这个大儿子。老二要读书科举,必得有足够的银钱,如此只能先让老大受些委屈。但等老二考中进士当了官,他做了老太爷,老大不也能跟着沾光吗?
宋长泽只是勾唇冷笑,其实对此他倒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宋华银要是对原身还有感情,就不可能在他刚断腿正需要亲人关怀的时候把他分出来。其间固然有赵氏的撺掇,但宋华银也绝不无辜。
宋长泽决定还是撕破脸吧,“所以,爹您分家其实就只分给我两吊钱和这三间旧屋。至于那些田地您根本没打算给我,而是要留给二弟读书科举?既然如此,那分家文书再这么写就不太合适了,得改改。”
又叫林盈,“家里的,你去把文大伯请来,就说咱爹要修改分家文书,那九亩田不分给咱们了。”
赵氏一惊,若是一亩田都不分给继子,族里绝不会同意。她瞪了宋华银一眼,这男人也太不会说话了,简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宋华银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事可以做,但却不能说。他干脆闭嘴,让赵氏描补。
“老大,你爹不是那个意思。”赵氏见林盈果然要走,忙拉住她,露出一个和煦的笑来,“田已经分给你了,就是你的。你爹就是怕你被那大夫骗光了银钱。你现在说佃出去,可收的那点儿田租又哪里够,他怕你哪天一时冲动把田卖了,所以才不想现在过户。”
“那这样吧,”宋长泽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咱们先去官府过户,然后地契放到爹那里。我手里没有地契,自然卖不了田,就算想卖也要经过爹。这样如何?”反正先过户再说。
赵氏:“……”不如何。
赵氏刚说的理由站不住脚,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不由得有些着急。
宋华银在家时就被赵氏耳提面命了好几遍,田地无论如何都不能过户。如今见赵氏词穷,干脆拿出当爹的派头,“那些田没说不给你,只是你现在种不了,就还是家里种。等秋收时分你一些粮食和银钱,保管不叫你们一家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