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堂里抬出了一张仙鹤纹样的朱漆大圆桌,上面已经摆了几个食盒。见人来齐,花老太太便笑着吩咐一句“摆饭”,春晖堂的丫鬟们鱼贯而入,将食盒里的饭菜取出来,脚步声轻而齐整,一丝咳嗽声也无。
因着要礼佛,早膳便都是素菜,点心有麻仁粟子糕、全真菟丝饼、首乌馒头、仙人红杞珍珠丸子四样,粥预备了甜咸两种,甜的是芡实胭脂米,咸的是草菇竹荪粥。小菜则预备了酸汁儿瓜齑、紫姜丝、酸笋片和香椿芽拌面筋。宁国公府没有吃长斋的人,故而也没养专门做素斋的厨娘,难得吃一次斋菜,小厨房的人也算是绞尽脑汁,才张罗了这些菜。
饭菜虽然不合胃口,但想着晚些时候能够出门,还要留着精神多看多玩,娉姐儿与婷姐儿都吃了许多,配着小菜将手里的一碗粥都吃尽了,还填了两块点心进肚。桃姐儿见状,笑着提醒道:“妹妹们留着肚子,通教寺的火工师父做得一手好斋菜,里面的罗汉斋堪称一绝,定是要尝尝的。”
吃毕斋饭,便上了马车,花老太太带着松哥儿一辆车,殷苈沅夫妇一辆车,姚氏抱着好哥儿一辆车,桃姐儿姊妹三人共乘一辆。车子才驶出宁国公府的大门,娉姐儿便迫不及待地掀了帘子要看,桃姐儿笑道:“此时还在巷子里,无甚可看,你听见外头热闹起来了,才是到了街上,那时候才好看呢。”娉姐儿便依言放下帘子,等听着街市上小贩的喧嚷了,她立马坐不住了,直起身子,半跪在座位上。
婷姐儿也很想看看热闹,但她还知道征求长姊的意见,可怜巴巴地看着桃姐儿,桃姐儿便笑道:“掀一个角也不妨碍,别把脑袋探出去就行。”
桃姐儿小时候头一回出门,也很渴望看热闹,可余氏的规矩严,并不许她掀帘子,直到她学了管家之事,能以东家的身份去巡视铺子了,才有机会饱览外头的景致。
婷姐儿小小地欢呼一声,掀起帘子,娉姐儿也挨过来,和她从一处向外面张望。
较之视觉,首先闯入五感之中的竟是嗅觉。此刻天色尚早,正是各色早点铺子生意兴隆的时刻,一屉屉刚出笼的包子散发出米面特有的清香,却冲不开隔壁馉饳摊子熬的鲜鸡汤鲜鱼汤的香气。马车悠悠往前头驶去,前方的摊子尚未映入眼帘,一股芝麻的甜蜜香气已经闯入鼻腔,饶是娉姐儿姊妹两个已经用过了早膳,被这香味一勾,仍旧垂涎三尺。
桃姐儿坐在另一侧,半阖了眼睛养神,听见两个妹妹此起彼伏吞口水的声音,不由勾起嘴角:“街边的小点心闻着香气十足,用的料却未必精细。妹妹们若实在想尝个新鲜,不若等回去的时候途径天香楼,买些未蒸的糕点带回去,想吃时叫家里的厨子蒸一屉。”
天香楼是京中小有名气的酒楼,以制作各类点心见长。
娉姐儿正在发愁,若此时饱了口福,等到了通教寺,肚子肯定已经满了,就无缘一尝火工僧人的手艺了;可难得出来一趟,若就此错过,实在可惜。听到桃姐儿的提议,不由眼前一亮,急得连声呼唤跟车的栖云,叫她现在就去订下。
可巧前边姚氏坐的车也停下了,许是也要买东西,桃姐儿见状,便也不去阻拦,还提点了栖云一句:“叫天香楼的伙计直接送到家里便是,回程也不必停下来取了。”
栖云答应着去了,边走口中还边念念有词,在默默记诵娉姐儿与婷姐儿点的菜单子。栖云尚未回来,前边服侍姚氏的青山拿着三个面人走了过来,笑着向三位姑娘问好:“这是我们太太给三位姑娘玩的。”
前头路边有个捏面人的手艺人,平日里只有傍晚才出摊,因着今日文殊菩萨千秋,此地又是礼佛之人的必经之路,想着多赚几文钱糊口,才早早将摊子支了起来。
可巧姚氏车里好哥儿也掀了帘子张望,看见摊子上摆的花里胡哨的面人,他何曾见过这样新奇的玩意,一下子看住了,扭股糖似的缠住了姚氏,非要她点头肯买给自己了才松劲儿。姚氏溺爱儿子,自无不允,又想起女儿,便吩咐手艺人再捏两个给姑娘家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