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才医师资格考核的日子,到了。
林婉儿站在市卫生局大楼前,手里捏着准考证,心跳得比平时快了不少。阳光照在略显陈旧的灰色建筑上,门口挂着“龙城市中医药特殊人才医师资格考核点”的横幅。她深呼吸,试图平复情绪。【不就是考试嘛,前世考医师资格证比这阵仗大多了。】
考场设在三楼的一个大会议室里。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年纪大多比林婉儿大,有男有女,穿着各异,但脸上都带着相似的紧张和期盼。这些人里,有的是家传渊源深厚却无学历的民间中医,有的是在基层卫生所摸爬滚打多年的赤脚医生,也有像林婉儿这样,被认为有特殊培养潜力的年轻人。
主考官席位上坐着三位老者,都是龙城乃至省里都叫得上名号的老中医专家,气度沉稳。其中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正是之前在医院会诊时见过一面的孙老。
考核分两部分,上午理论笔试,下午临床操作。
上午九点,笔试准时开始。试卷发下来,林婉儿快速浏览了一遍。题目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方剂学、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方面,既有基础概念的考察,也有结合临床实际的案例分析。林婉儿拿起笔,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作答。
李主任和王医生这段时间的悉心教导,加上她前世作为主治医师的底子,让许多题目在她看来并不算太难。遇到那些需要背诵经典条文的,她脑子里会自动浮现出书本上的内容;碰到辨证论治的案例,她则会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知识,在中医理论框架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道关于脾胃病的案例分析题映入眼帘,症状描述复杂,涉及多个脏腑。林婉儿仔细审题,脑子里立刻开始构建辨证思路。【这病人舌苔厚腻,脉滑,伴有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典型的湿邪困脾。但又提到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这是湿郁化热的迹象。师父说过,湿热互结最难缠,得清热利湿,同时不能伤及脾胃正气。】她回想起李主任讲解湿热病时的重点,以及王医生补充的临床经验,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条理清晰地写下辨证过程、病机分析,以及推荐的方剂加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会议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林婉儿没有抬头看周围,全身心都投入到答题中。她知道,这张证书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在心里给自己打气,笔下速度不减。
当她写完最后一个字,检查了一遍试卷时,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一些时间。她放下笔,轻轻舒了一口气。感觉这次笔试发挥得不错。
短暂的午休后,下午的临床操作考核开始了。考场设在医院的一个示教室里,布置成了诊室的样子。考生一个个进去,面对“病人”(由医院的医生或护士扮演)和主考官进行问诊、切脉、舌诊等操作,并进行现场辨证和治疗方案阐述。
轮到林婉儿时,她调整了一下呼吸,推门走了进去。三位主考官坐在桌子后面,表情严肃。孙老冲她点了点头。
“请考生林婉儿,对这位患者进行诊察。”孙老指了指坐在椅子上的“患者”。
“患者”是一位面色苍白的“中年女性”,看起来精神萎靡。
林婉儿走到“患者”面前,先是礼貌地鞠躬:“您好,我是林婉儿。”
“患者”微弱地应了一声。
林婉儿开始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体型、姿态。随后进行闻诊,听“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声音,并询问气味。
“请问您哪里不舒服?”她轻声问道,语气温和。
“患者”回答说,最近总是胃疼,隐隐作痛,吃了东西更疼,还反酸,嗳气,没胃口,晚上也睡不好。
林婉儿一边听,一边在心里记录关键信息。接着是问诊,她按照中医问诊十法,详细询问了“患者”的起病、病程、症状特点、饮食、睡眠、二便、寒热、汗出、情志等各个方面。她问得非常仔细,甚至连“您最近有没有什么烦心事”这样的问题也问到了,这让扮演“患者”的医院医生微微一愣,随即按照设定好的病史给予了回答。
问诊结束后,林婉儿示意“患者”伸出舌头。她仔细观察了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舌质的颜色、形态。然后进行切脉,她将手指搭在“患者”腕部,静心体会脉搏的跳动、频率、节律、力量和形态。
望闻问切完毕,林婉儿退后一步,站到主考官面前,开始阐述自己的辨证结果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