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心头火起,却强自按捺。他起身拱手,声音平静:"杜先生有所不知,诗随心境而变。咏花自然婉约,咏志必然豪放。若先生不信——"他环顾四周,目光停在亭角一盆兰草上,"不如再试一题,就咏这盆兰花,如何?"
北静王眼中闪过赞许之色:"好!就依贾公子所言。来人,再点一炷香!"
这一次,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宝玉身上。他不慌不忙,提笔蘸墨,略一沉吟,挥毫写道: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写的是兰,却暗含讽喻——将杜若明比作萧艾,自己则是那株等待清风的幽兰。众人看了,无不称妙。杜若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尴尬不已。
"好一个'见别萧艾中'!"周翰林哈哈大笑,"贾公子年纪轻轻,诗才却老练,难得难得!"
北静王也笑道:"杜先生还有何疑问?"
杜若明讪讪地拱手:"是在下唐突了,贾公子果然名不虚传。"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宴席重开,众人推杯换盏,好不热闹。景山凑到宝玉身边,低声道:"好你个贾宝玉,平日装得老实,今日倒让我刮目相看!"
宝玉苦笑:"多谢景兄方才出言相助。"
"哼!"景山扬起下巴,"你是我白鹿书院的人,要欺负也只有我能欺负,轮不到外人指手画脚!"
屏风后,北静王妃掩口轻笑,对身旁嬷嬷道:"瞧瞧这孩子,前几日还抱怨贾家公子如何不好,今日倒护短起来了。"
嬷嬷笑道:"少年人心性,本就如此。"
宴席将散时,北静王特意留下宝玉,赠他一方古砚:"此乃前朝遗物,本王珍藏多年。今日见公子诗才,知是明珠不该蒙尘,特以此相赠。"
宝玉受宠若惊,再三拜谢。回府路上,刘白羽羡慕不已:"宝二爷今日可谓一战成名!那杜若明是出了名的刻薄,今日竟被你当众折服,痛快!"
宝玉却无多少喜色,只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今日虽侥幸过关,却不知明日又有何等风波。"
让人送刘白羽回去后,贾宝玉便是去了大观园,宝玉径直往潇湘馆去。黛玉正在廊下绣花,见他来了,搁下针线:"哟,我们的大诗人凯旋而归了?"
宝玉从袖中取出北静王所赠古砚:"妹妹看这个。"
黛玉接过细看,只见砚底刻着"清风"二字,正是前朝书法大家的笔迹。她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可是稀世珍品,王爷竟舍得送你?"
宝玉便将今日文宴上的风波一一道来。听到杜若明质疑处,黛玉眉头微蹙;听到他即兴咏兰时,又不禁莞尔。
"你这傻子,"黛玉轻点砚台,"人家设了套等你钻,你还真往里跳。"
宝玉笑道:"我若不跳,岂不坐实了代笔之名?"
黛玉摇头叹息:"诗文本是自娱,何必与那些酸儒争长短?"说着指了指砚台上的"清风"二字,"记住王爷的期许便是。"
宝玉心头一暖。他知道,整个荣国府里,唯有黛玉真正懂得他的心思。正要说话,忽听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宝二爷!宝二爷!"袭人慌慌张张跑来,"老爷叫您立刻去书房,说有贵客到访!"
宝玉与黛玉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疑惑。这个时辰,会是谁来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