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忙着料理丧事这段时日,罗宛过了一段相当安生的日子——勤锻炼,挖草药,做膳食调养身子。
罗宛作为久病体虚之人,靠吃药调养得不似以前那般走一步喘三声,身形匀称了起来,气色也红润了些许。
书上说药虽治病,但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注:孙思邈《千金方》】而食物性平和顺,不偏不颇,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如今她只需通过药膳的方式调养个一年半载才能彻底好利索,而她拿珠钗当掉的银两很快就花完了。
孙氏在喝了罗宛煎煮的几味人参党参珍贵药材下,元气回归,肝肾舒坦,但心里总是挂念着欠司马暄的钱没还,整日惶惶不安着。
这日,孙氏拿着针线在香囊上绣牡丹,绣到一半便道:“我明日回娘家一趟,看能不能借点钱把他的玉佩赎回来。”
迎春将几十个绣好的香囊都仔细收好,闻言,看了罗宛一眼。
罗宛正将晒干的药草在石钵里研成细末,抬头看向孙氏:“还是别再去了罢。”
从她穿到这个世界开始,孙氏已经跑了好几次娘家借钱,孙家并没有比她们家宽裕到哪里去,虽然能借些钱回来,但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尤其是她的嫂子,总给她摆脸色看,说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让她别老是惦记着娘家的东西,还让她别浪费年华,趁早甩掉两个拖油瓶改嫁。
她嫂子还给她介绍了两个四十几岁有点家底的老汉,他们见孙氏长得漂亮,表示并不介意她是寡妇。
孙氏自是不会改嫁的,也并没有把罗宛姐弟当拖油瓶,而是将他们视为己出,她原本也有儿女的,只是和他们母子情缘分实在太浅薄了,儿子出生没多久便夭折了,女儿七岁时,罗家就遭了变故,竟莫名其妙被人抱走了。
她托人找了许久,依旧音讯全无,她女儿若是能好好活着,到了今年秋天,就满十岁了。
孙氏没把罗宛的话放在心上,轻叹了口气道:“我有分寸。”
罗宛知道她心意已决,但还是听得心里很不好受,家里能当的都让孙氏拿去当掉了,包括她自己的嫁妆,不能当的便是母亲留下的嫁妆和书房里的书。
孙氏觉得再困难也不能卖书还钱,一来她还指望着罗满能学优出仕,罗家能不能振兴起来,就靠他了;
二来,私人藏书,‘书不出阁’,她们罗家收藏的图书文献乃是私人藏书,是私有珍品,极其珍贵。
两天后,孙氏简单地收拾了下包袱就出门了。
罗宛刚把她送出门,便和迎春一人背竹篓一人提篮子出门了。
迎春看着已经不需要她搀扶走路生风的罗宛,心想她变了许多,不似以前那般多愁善感忧郁寡欢,话也随身子的好转而多了起来。
迎春快步跟了上去,问道:“宛娘,我们这是又要上山挖药吗?我们已经挖了很多了。”
“今天不去。”
“那我们这是要去哪里?”
“卖药……”罗宛从衣袖里拿出一个小香囊。
迎春很快就认出来是前几日宛娘让她缝的,“这里面装的是药?有什么作用?”
“来头可大了。”罗宛边走边说,“比如这个,叫做安魂香香囊,里有辰砂、茯神、安息香、沉香、百合、夜交藤,有助于失眠安神功效,做成香囊,不仅能作为饰品佩戴,还能芳香周围,驱邪祈福。”
“可是若是让婶婶知道了您抛头露面卖药……”迎春已不再怀疑罗宛为何会突然懂药理,这两年多来,她时常看她捧着医书看,她是看不懂文字,但她看得懂图,再加上罗宛教了她很多东西,一来二去的,她也知道一些常见的药材和功效。
罗宛转头看着她笑,“你不要告诉她就好了嘛。”
“可是您是要嫁人的,若是要其他人知道……”
“没有可是。”罗宛急着打断,“我问你,咱们家如今最缺的是什么?”
“银子。”
“对……那么是银子重要,还是我的脸面重要?”
“依我之见,自然是……”
迎春话尤未说完,罗宛接着道:“对,当然是银子重要。”
迎春抿着唇,她想说的分明是她的脸面和形象重要啊。
弘法寺门口,古老的石阶蜿蜒向上,两侧林木葱茏,仿佛通向另一个世界。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上,斑驳陆离。
雄伟的大殿、秀雅的佛殿、质朴的禅堂,常年香火旺盛,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与周围的自然气息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安详。
迎春望着人来人往的寺庙,不解宛娘为何要来庙里卖香囊。
罗宛问她:“你觉得什么人会来庙里祭拜?”
她说:“只要有所求,人人都可来。”
“他们来庙里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