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一交响曲》创作背景
马勒从1884年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浪漫时期著名的德国诗人让·保尔的小说《巨人》,《第一交响曲》由此又被人们称作《巨人交响曲》,并在1889 年成功首演于布达佩斯。
“歌曲—交响曲作曲家”是人们常对马勒称呼,这一称谓的由来,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局限于分别地创作歌曲和交响曲,而是将二者联系起来,将双方特点糅合。主要运用两种方式,一是将人声加入到他的交响曲中,如最典型的歌曲-交响曲《大地之歌》,还有他的第二、三、四、八交响曲中,声乐都占据了一定程度的比例。“马勒这样做可以说完全是受了贝多芬的影响,因为非常喜欢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自听了该曲后他就认为,交响大合唱是一种最理想的交响乐创作方式()陈鸿铎:《谈马勒《第一交响曲》的音乐创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11月24日,”。另一种方式则是用声乐作品或民间歌曲的旋律来担任他一些交响曲中的部分主题,这些主题往往处于重要结构的重要位置。在本文分析的《第一交响曲》中,可以明显观察到这一特性。甚至可以说,在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中,所有重要的主题材料都来源于马勒自己或别人写的歌曲旋律。
在最初的版本中,《第一交响曲》共有五个带有标题的乐章,标题依次为:无尽的春天、繁花、满帆、搁浅、由地狱至天堂,在布达佩斯首演之后,马勒先将原作中具有小夜曲风格的第二乐章删去,而后更将原有的标题全部舍去,至此才成为了现今人们熟知的普通规模的四乐章交响曲。
第一乐章的引子长度达到了61小节,以连续的全音符持续音铺底,木管乐器组以下四度音程模仿鸟鸣声漂浮其上,描绘出一幅清晨的画卷,如同美梦初醒,青春初现,万物开始复苏。
第二乐章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带有一定的民族音乐风味,在配器上较为轻灵,力度以弱奏为主。整体氛围轻松明快,如同不负重的前行,充满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意味。
第三乐章对中国的听众来说是十分特别的,主题来自于法国童谣《雅克兄弟》,这首童谣传入中国后被改编为耳熟能详的儿歌《两只老虎》。马勒将其原本的大调式改为了小调式,将下四度音程放置于低音声部用以模仿沉重的脚步声,这段带有讽刺意味的葬礼式的进行曲灵感来源于法国漫画《猎人的葬礼》,漫画描写了动物们为猎杀他们的猎人送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