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平乱第一功臣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是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武周时,李楷洛归降朝廷,累官朔方(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封蓟国公。李光弼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此事其父李楷洛已经举家迁到长安约八年,因此李光弼的出生地可能在长安。他自幼为人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他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
天宝五载(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也不能与他相比。当时的李光弼已在边镇声名鹊起,“称为名将”。王忠嗣曾说:“光弼必居我位(一说为‘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
天宝十三载(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奏请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爱李光弼的才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讯后,托病辞官。是因为他之前十分尊敬的老领导王忠嗣被奸臣李林甫陷害而死,而安思顺正是李林甫的朋友。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玄宗相继任用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将守卫潼关,同时命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收兵河西”。在玄宗下诏征求良将时,郭子仪举荐李光弼“堪当阃寄”,玄宗遂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下诏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负责平叛行动。
1、常山之战
常山之战,李光弼率领万余名各族士兵成功夺取了叛军占领的常山,此战,他以少胜多大胜史思明率领的两万多精骑。河北十余郡闻讯,纷纷杀死叛军的守将,重新归顺了唐朝。叛军老巢范阳郡与各地的联系被切断,河北形势为之一变。然而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皇帝李隆基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开始微操,强迫哥舒翰出潼关攻击,结果唐军惨败于叛军之手。长安沦陷,皇帝李隆基逃往蜀地,太子北山灵武称帝,为唐肃宗。
2、太原保卫战
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李光弼充分利用地形和敌情来制定战术和战略,地道战的鼻祖,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装石炮(抛石器),修城垒,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李光弼在太原的坚守,为郭子仪收复两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3、相州之战
758年,李光弼与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奉命统领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因肃宗不相信诸将,故而不设主帅,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外行指导内行,显然就预示着战争的结果。10万唐军对战5万史思明的叛军,还要考虑相州城中还有安庆绪的数万军队,唐军有兵力优势,但并不明显,而且唐军是围城战,按兵书的说法,十倍于敌的兵力可围城歼灭敌军,唐军要分兵围城,然后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打援,兵力并不充足。史思明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唐军的粮道,杀死唐军的动粮民夫,导致唐军开始缺粮。等到时机成熟,史思明突然亲自率领主力军队攻打唐军,唐军还以为叛军又来骚扰了,不以为然,结果一战即溃,前线唐军一溃败,都往后逃走,后边看到前边的败了,也跟着逃走,根本没有战斗力,缺乏统一的指挥就是这样。陌刀大将李嗣业也在这次相州之战战死沙场。
4、河阳之战
相州惨败,因宦官鱼朝恩陷害,郭子仪的兵权被剥夺,李光弼成为了大唐平叛的最高统帅,之后他先是在河阳之战大破史思明,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荣获“史思明克星”称号,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5、邙山之败
唐肃宗受宦官鱼朝恩和将领仆固怀恩的蛊惑,又来一波微操,令李光弼尽快收取洛阳,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终唐军大败。史思明虽然获胜,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肃宗将邙山之败归罪在仆固怀恩身上,于是优诏征李光弼入朝。李光弼进京后,抗表请罪,被肃宗赦免。
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6、忧郁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