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升山顶下降起初的一段过程,和骞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就算头上的照明灯照着,也只能看见彼此头上微弱的光源,这些压下来的黑糊糊的空气中,包含了一百多种有害物质,其中包括固体尘埃,他们像失去重力一样分散在四处,不升也不降,就盘旋在人的眼前。
而之前发现的那些光点,也一个都看不见。
原本这里是没有黑沉沉的东西的,因为那块巨石和土壤的紧密结合,将这些有害物质隔绝在外。但承桑离发现这个地方已经有一段时间,趁着这个空隙,黑糊糊的空气也逐渐将这里占领,逐渐往下沉,所以和骞他们要克服的不仅是自身,还有时间。
这一段路他们走的非常的缓慢,而随着他们的照明灯的范围逐渐扩大和清晰,和骞最先看见石壁上有一株不知名的开着白色花朵的植物,长在靠近洞底的石缝中,通体是水晶一样的白色,笔直的长在哪里。
和骞兴奋之余也没有高语,只是默默地越过它,互不打扰。
他不清楚这株植物会给他带来什么。
他只是提醒着剩下的队员,小心脚下,别踩着它们。
承桑随后也看到了这株植物,但也只是小心地越过它。
直至下到坑洞底部,来到洞厅,他们原以为会看见些什么,可是这里什么都没有,
因为水流而形成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像旧世界的苏州园林里的人造假山。
但他们依旧尽力克制着内心的激动和欣喜。
按照计划,如果能安全下到坑底,需要给守在坑洞边的秦楼发去信号弹。
秦楼将信号传递回了预备区,静守在屏幕前的缓冲区的人比他们还激动,各个热泪盈眶。
坑底依旧是一片空洞的黑暗,和骞一直用联络器提醒着大家注意脚下,他用检测仪简单地对这里的空气和环境进行测试,氧气依旧稀薄,少量有害物质,但情况比那片焦土要好。
随着携带的红外线测试仪器屏幕上显示,逐渐将坑底的地貌勾勒出来,整个坑洞是一个下坡的趋势,坡度较缓,石壁四面环绕将这里团团围住,密不透风,也暂时没有发现其他出入口,然而这里并没有足够多的土壤。
这与他们的想要的不太符合,因为那些光点全部消失了,直到现在下到坑底,一路上都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
虽如此,但坑洞里的一切都还是超过了他们预设。
和骞将其他人分散开来,交代注意事项后,就进行样本采集,要想弄清楚这里面为什么会生长出植物,首先是要对这些植物进行采集分类。
采集样本不需要将这些植物连根拔起,只需要截取一小段即可,通过截取植物不同部位的样本,就能得知这株植物基本的生存状态,继而推算出他的生长年龄,生长周期,和适应的环境。
一般来说,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最基本的三样东西,环境温度,光照,和水分。
但目前来说,只有温度这一项符合这些植物生长的要求,这个洞穴的平均温度竟维持在十六度。
而光照就显然是不可能了,大地本身一片荒芜,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太阳,不是太阳没有了,而是光线照射不进大地,空气中密接的尘埃将光线阻挡在外,而神奇的是,虽然阻挡了光线,但这些太阳带来的热量依旧不减,那些尘埃被太阳光照射后,吸收了热量,继而向周围散发。
就像永远处于黑沉沉的阴天中。
但目前的情况来看,确实没有任何水源的痕迹。
“也可能是地下水,”承桑说,“就像我们一样,使用的是岩石缝隙的水。”
“有这个可能,”和骞翻开了几块石头,试图去找一找湿润的土壤,“这里离洞口至少六七百米,天坑形成的原因本身也就是因为地下水侵蚀岩石的一种结果。”
“这些植物能从石头缝隙里长出来,这下面就一定有支撑他们养分的东西。”承桑接着说,他也试图去翻看那些散着的石块,然而正当用手去碰的时候,和骞按住他的手,说,“别动。”
承桑将手拿开,将光照上去后发现,那块石头上有白色的印记。
“这是?”承桑用手指摸了一下,那个白色的印记很干,仿佛在这里过了很长时间,他的手指一碰,印记便分裂,然后像灰尘一样簌簌掉落。
“这个,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和骞说,他死死盯着仅剩的指甲盖大小的白色痕迹,“好像是···粪便。”
“粪便?!”承桑听见后马上移开手指,非常嫌弃的咦了一声,还责怪和骞为什么不早点说出来,但和骞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块石头。
承桑见他动也不动,问他怎么了,随后他就听见和骞问了他一个很傻的问题,“这些植物,能排泄么?”
“···”承桑翻了一个白眼给他,但马上他反应过来了,“你的意思是这片洞穴里,除了植物,可能还有动物?!”
只是现在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粪便,因为时间过去太久,风化太严重。
对于这项新的发现,那些采集样本的人很快就有了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留意是否还有更多的惊喜出现,即使只是一坨风化成沙的粪便。
一个队员在南侧一个角落中发现了一根枯木,歪斜的插在石缝中,他用联络器呼叫和骞,声音似是有些发抖,和骞心有预感,带着期待靠近后发现,那根枯木斜插在石缝中的姿态是从上到下的,就像是有什么力量,将折断的枯木使劲往石缝里杵,枯木倒没有完全风化,依然还有一些完整的树皮,而那些树皮上,依附着一层东西,使得那片树皮变得厚重。
和骞几人用照明灯将那半个枯木四周找了个遍,依旧没有找到其他东西,因为不清楚一层厚重的东西是什么生物,只是简单地取了一小块,放进要运回去的样本箱。
他们本着不打扰的姿态继续采集。
时间显示下午五点十分。
和骞决定分散一批人先将目前采集到的样本送回蚁村。
而剩下的人,则是要一直待在这里,没有必要情况,其余人没有劳心劳力的来回穿梭在这六百多米的悬崖峭壁上,他们有营养液支撑身体基本生命体征,一支营养液可以为一个180身高的成年男子提供10小时所需的基本能量,但他们仍需要克服生理性饥饿。
蚁村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早中晚三点定时定点,即使到了另一个环境也依然改变不了生理性习惯,人在饥饿的状态下很难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生理性的,所以和骞才会让他们在休息中挨过这个时间。
等到了晚上九点,护送样本的3人安全抵达地面,在安全界边缘的补给站内进行人员交换,第一次护送样本出去,和骞在他们中间挑了又挑,才选出了三个成熟稳重又跟他时间比较长的老队员,“出去后,知道怎么说吗?”和骞把他们拉到升降绳旁边,等他们系好绳子后问他们。
“知道,”三人纷纷回答。
将这里的消息带出去实则不难,难就难在要怎么说。
和骞的想法也不难猜,这里实际上没有新鲜的土壤,而那些发光的点也全不见了,一开始他们只是猜测黑雾遮盖,但如今下到坑底也依旧不见踪影。
但这是他们下来探索的主要原因。
而这第一批人回去后,过每一个要点处都会问他们,“怎么样,找到了吗”
“怎么样,那些光点是什么?”
如果他们回答没有土壤,光点也消失了,全队的士气不仅会受到影响,还会让蚁村的等着他们回家的人平白担忧。
下到坑底的第三天第四天,送出去的样本共计18个,大多数是真菌类的蘑菇尸体。
经过这三天的整理分类和对天坑底下的模拟建图,和骞一行人发现它们的生长是有方向的。
真菌类的蘑菇尸体发现与枯木附近,四周峭壁上会有通体像水晶一样的植物,他们都有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习性。
而之后在一个夹角处石壁上发现,有地衣的生活痕迹。但已经只剩下尸体了。
“地衣一般不喜欢阳光,他们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复合体。”和骞指给承桑看,那块石壁的夹角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和骞奇怪道,“但这类物种对空气环境的要求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