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一多,青花瓷产量上来的同时,也有余力来研究其它瓷器。
林易打算明年开春先扩建瓷窑,那里现在已经有些拥挤了。
瓷山空地还有许多,手里有了钱,就能好好规划一番,多加几个窑口,给瓷器匠人们住的房子也要修得更大更舒适。
林易这次去瓷山,除了惯常做画师,还在等柴明新试验的红瓷现世。
现在瓷山的瓷器匠人有好几个,其中不乏有人手艺比柴明更好,但林易最信任看重的还是柴明。
毕竟柴明是瓷山的第一个匠人,他们相处的时间更久。
所以,林易还是将红釉瓷交给柴明来研究试验。
快过年了,瓷山这里也该封窑放假,以待明年再开窑。
红瓷却迟迟没有烧制成功,本来想着小年前若是出不了结果就算了,谁知道这最后一窑出了两个还算成功的瓶子。
柴明结合这段时间的失败,总结出来红瓷的烧制难度比青花瓷要高许多。
而且同一窑的东西,原料技艺都是一样的情况下,成品概率极低。红色的釉料稳定性实在是太难以把控。
对此,林易心态放得很平。
珍品少是应该的,若是烂大街的东西,也卖不上什么价。
林易带回来两只红瓷瓶给家人观赏,得到众人一致赞叹。
又听他说这红瓷烧制不易,林智说道:“青花瓷都遭到哄抢,红瓷上市更会如此吧。”
“我想也是。”林易说,“这红瓷,我不打算和青花瓷一样拿到铺子里卖。”
“那要如何?”林智问道。
“这红瓷色彩绚丽,红艳鲜明,比青花瓷要符合本朝人的喜爱。但烧制难度过大,制出这么一对的工夫能烧好几窑青花瓷了,卖价也定然不菲。所以我预备还是多烧青花瓷来卖,这红瓷就等着人来定做。”
林易说出自己的想法。
“也好。”在做生意的事情上,林智很少管,大都听林易的。
“青花瓷烧制的多了,卖价是不是也会降下来?淑娘前日来信说现在梓州城有头有脸的人家里大都买了咱家的青花瓷。”吴月皎最近和周佩宁一起经营织缎坊,也有了自己的生意经,对这些略有了解。
梓州城的富贵人家跟风购买青花瓷器,所以青花瓷现在卖得很好,同样等他们都拥有了,梓州的青花瓷购买力就会降下来,相应价格也会有所调整。
林易点头道:“是矣。但大虞朝不止一个梓州城。我准备联络成都府和江南那边的商队,将青花瓷销往大虞朝各处。”
如此最近三五年,青花瓷的销量依旧不用愁。
说着,林易又提到一件事,明年四月份,汉王迎娶继王妃。
这事大家都知道。
汉王成年后封地汉州,大婚后就藩,与王妃琴瑟和鸣,育有三个儿女。
几年前汉王妃病逝,汉王一直未再娶继室。
汉王并不受当今皇帝重视,否则也不至于早早就打发到封地上。他几个受宠的儿子如今可都还在长安城呢。
也不知道是什么契机,皇帝今年年初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个远在剑南道的儿子来,大手一挥给他指了个新王妃,婚期定在次年四月。
消息传到汉州,圣旨也快到了,汉王连拒绝的机会都没有,也只能应下。
因为同在剑南道,又是喜事,圣旨传来的时候也通告了与汉州接壤的梓州,这消息并不用特意打听也能得知。
林易说起这事,是准备让瓷窑专门烧制红瓷作为汉王大婚的贺礼。
这么做并不只是因为汉王是最后登上皇位的人,想要提前巴结讨好,他更想做的是在汉王婚宴上打出林家红瓷的名气。
红瓷和婚事两厢得配。若有需要,来定做吧!
同时,林家瓷窑的名声大了,也能带动青花瓷的销量。
刚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林易有些自嘲。
他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商人了。给汉王送礼想的不是朝廷政务,竟然是生意。
正欣赏红瓷瓶的林安澜猛然听到‘汉王’这两个字眼,不由一愣。
汉王?不就是《虞歌行》里皇帝做王爷时的封号吗?
也就是说,书里男主爹娘明年成婚?然后男主娘直到汉王登基之后才生下男主,算算时间,过完年距离小说男主出生还有十一年。
听着很长,但再往前倒,距离书里‘严氏之祸’以及林家被害仅有四年了。
林安澜不由生出一股紧迫感,现在就看后年林智和林易夫妻守完孝到底会不会回长安吧!
还有,林大郎已经去了长安,如果她所料没错,林易是重生者的话,应该会找理由让林大郎离开长安,避开祸事。
就看她爹的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