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联络处,不只是陈香梅叫她,麦克鲁参谋长也和她打招呼,说晚上见。
美军办事处的俱乐部里灯火通明,酒和音乐都是敞开的,还有许多中央大学的女学生作为女伴被带进来。
林安进门之后正看见麦克鲁,去打了个招呼,两个人就关于回去述职的问题讨论上了。
几个月过去,麦克鲁对林安的戒心渐渐消失,她所提交的关于美军贪污的材料也大大加速了波德诺和索尔登的去职。魏德迈成为中国战区美军的当之无愧的老大,而他麦克鲁自然是当之无愧的老二了。他也颇承林安的情。
这次魏德迈回DC述职,麦克鲁是要留在中国的。
他便和林安谈了谈最近的局势,尤其是在印度,“日本刚刚和国大党钱德拉·鲍斯接上头,大力呼吁印度独立,搞什么‘印度解放阵线’,英国人为他们是焦头烂额。印度总督韦维尔一方面声明支持印度人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在调兵遣将。维持印度统治尚且举步维艰,更谈不到反攻缅甸了。”
麦克鲁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就在上个月,韦维尔派了一个英印空降旅渗透到缅北打游击,结果没几天就被日军包围消灭了。他们在若开地区的反攻也是节节败退,情况不妙。”
“英国人嘛,一向如此。”林安对此倒不怎么意外。在她看来,英军的战斗力在主要强国里大概是垫底的,打不过训练有素的日军实属常态。
她反而带着几分促狭的乐观,问道:“那您觉得,他们向我们驻印军求援的可能性有多大?”
“单从英国人那可怜的帝国自尊心来看,几乎没有可能。但是从实际需求上嘛……”麦克鲁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安一眼,两人都忍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带着一丝心照不宣的嘲讽。
麦克鲁笑容一收,“话虽如此,我们对英国人的想法还是没有把握。假如他们有宁肯放弃印度也不愿让中国插手的决心,恐怕也是很难。毕竟盟国必然胜利,也许先放弃印度,到1946、1947再来收复也不迟。这次魏德迈将军去DC,主要也是讨论这个问题。”
林安皱了皱鼻子,哼了一声,“各国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从威尔逊总统那个时代起,这个趋势就已经很明显了。英国不愿意让中国甚至日本染指印度,其实是抱着上个版本的思维了。无论如何,将来印度一定是印度人的印度、缅甸也是缅甸人的缅甸。”
自然菲律宾也是菲律宾人的,但是对麦克鲁就没必要说这种扫兴的话了。
她接着说,“罗斯福总统,就是顺应这种潮流的幕后推手。我国国父孙逸仙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英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美国所倡导的才是世界主流。”
麦克鲁略过了那句拗口的孙文的名言,眼前一亮,“你跟罗斯福总统谈过?他是这样说的?”他作为准将,见到马歇尔的机会都少,也从没单独见过罗斯福。不像林安这样的“战斗英雄”,上过杂志封面,还见过总统。
“我?”林安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和总统先生只是合过影,真正交谈的内容,加起来恐怕也不超过三分钟。但是,从总统先生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来看,他支持殖民地独立的这种倾向,不是很明显吗?”
“很明显吗?”麦克鲁若有所思地摩挲着下巴,似乎在反思自己的政治嗅觉是否太过迟钝。这些国际政治的弯弯绕绕,实在超出了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知识范畴,他想了几分钟,还是没能抓住其中的要领。
林安见状,便投其所好地多说了几句他可能更感兴趣的内容:“依我看,罗斯福总统本人,可能比马歇尔将军更加重视中国战区。”
“哦?”麦克鲁果然被勾起了兴趣,身子不由自主地向林安这边凑近了几分。
在背后议论一下顶头上司们的战略倾向,几乎是所有下属的共同爱好。
“就拿我来说。”林安说,“我被总统提及的时候,literally只是一个士兵,他在炉边谈话中提我纯粹是为了在全美国人心里加重中国战区的存在感。那么他为什么要加重呢?无非是嫌中国战区不够重了。是在哪里不够重呢?如果说他的宣传的直接后果是影响民众,民众又直接作用于国会,那么国会的钱又作用于哪里呢?战争部嘛。”
她端起面前的高脚杯,轻轻抿了一口果酒,思绪似乎又飘远了一些:“其实,美国的文化界和新闻界,对中国一直都相当友好。单是《时代》周刊和《生活》杂志,就多次选用中国元素作为封面。在这方面,陈纳德将军也是一位深谙宣传之道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