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姐,安意小姐”,头戴两朵粉色珠花的年轻丫鬟声含泣音出现,模样不过十七八岁。
趁李安意未反应过来,丫鬟直接伏在她膝上,点点湿感清晰传来。
“桃芝做噩梦,梦中小姐喝毒药,呜呜呜!”桃芝泣不成声,“离开桃芝,不要抛下……”
俯视泪流满面的桃芝,李安意仿佛被感染,眼含湿泪,压抑的情绪爆发,心中涌起如涨潮般汹涌的悲凉。
桃芝抽抽噎噎:“自从小姐明悟后,对桃芝越来越好,可奴婢想为小姐守夜,想伺候小姐穿衣梳妆,不然桃芝夜不能寐啊!”
“好。”
李安意整理好情绪柔声答应桃芝。
桃芝惊喜地看着李安意,脸色猝然变化,半是惊疑半是伤感地垂下眼帘。
李安意心里直发凉,猜想自己是否被看穿,细细思考刚才所作所为,确实有失妥当,面上不露声色。
“安意小姐,奴婢是桃芝,现在是永定十九年七月,小姐是威武侯之女李安意,呜!小姐又忘记了。”桃芝擦干眼泪,絮絮叨叨说一堆。
不知是否源于过分相信李安意,桃芝嘴里藏不住事,倒豆子似的说出话。之后李安意不着痕迹地套出众多重要信息,不至于懵懵懂懂地生存。
大雍朝第五代君王永定帝即位后,勤勉于朝政,政治清明廉洁,经济繁荣兴盛,大雍朝昌明隆盛,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四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李安意,威武侯爱女。
沈澹,承恩伯之子。
两人青梅竹马,幼时相识玩乐,长大定情成婚,如今完婚已有四月多,从未红过脸吵过架,一对情投意合的恩爱夫妻。
公婆良善和蔼,丈夫善解人意,妹妹知书达理,称得上是人人艳羡的幸福婚姻。
倘若真的美满,为何夫妇两人深夜会无知无觉死在房内,无一人知晓,最后竟然被死魂占据身躯。
想到此处,李安意不禁冷笑连连,面上显出嘲讽神色。
喋喋不休的桃芝沉浸在悲伤世界,未曾注意到她的变化。
身为丫鬟的桃芝见识不丰富,知道最多的还是威武侯府内之事。
“小姐,如果夫人在世看到您这副模样,定然掩面落泪,悲痛难抑。”桃芝站起身,满脸哀色言,“奴婢知道您伤心,可自威武侯病逝,威武侯府早已大不如前,现今少爷失踪,夫人去世,偌大个侯府转眼间竟只剩小姐一人,若您不能撑起来,那该怎么办啊!”
“呜!呜!呜!”
原来‘李安意’经历了这些,难怪面色如白纸,开始以为是死后复生的后遗症,不曾想还有这层原因。
李安意心抽搐几下,联想到自身。
悲至心处,桃芝整个身子一软,直直跪下,额头触地。
‘哐当’声响起,足见她用力之大。
“桃芝恳请小姐振作精神,慰藉天上的老爷夫人。”
空寂的房间回荡着跪地丫鬟的声音。
李安意上前扶起桃芝言:“别哭了,像只小花猫。”
不可否认,李安意为桃芝的话语打动。
无需多言,用实际行动表明决心,李安意不打算放过来之不易的生命,她决定为被害的‘李安意’追查凶手而活,为撑起威武侯府而活,也为自己而活。
桃芝意识到自己失了分寸,赶忙站直身体,稍稍理了理仪容,勉强露出笑容出声:“瞧桃芝这记性,荣安堂知春刚刚来说大夫人命小姐前去请安,桃芝为您梳妆。”
大夫人王氏乃承恩伯之妻,伯府当家主母,亦是李安意的婆母,王氏主掌中馈,治家有方,府内打理井井有条,全府上下无不敬重其人,连承恩伯沈恒也不例外。
夫妇两人于相差无几的时间被传见,李安意敏感地感到风雨欲来的征兆。
“小姐昨日酉时被大夫人唤回伯府,未曾歇息回神,第二日就被叫去请安,大夫人应体谅……”说话人意识到什么,咽下未尽之言。
玉梳轻柔地划过李安意如瀑布般倾泻的墨发,桃芝双手连连翻飞,手指在乌发间时隐时现。
一个朴素的单螺髻成型,墨发间缀朵素色绢花,发间再无任何饰物。
“桃芝的手不如桃灵精巧,梳出来勉勉强强。”桃芝望向镜中女子不满地嘟嘴,“也不知桃灵跑去哪里,到现在还见不到影。”
桃芝打理好一切后,李安意打量自身装扮,身穿白色布衣,未施粉黛,无饰物点缀,瞧着一副丧期模样,她脑海中瞬间重现桃芝方才吐露的一句话。
“夫人去世!”
‘李安意’莫不是处在丧期。
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李安意如坠冰窟,冷气遍布全身,无法抑制地发抖。
背对李安意的桃芝察觉到她的变化,不安地开口:“小姐……”
李安意快速控制住颤抖的身躯,摆手示意自己无碍,抚平情绪道:“你先出去。”
“奴婢在门外等小姐。”桃芝担忧地看着李安意瘦弱的背,行礼无声退下。
室内归于寂静,李安意眼神扫视四周,最后目光死死盯着案几,一只茶壶和两个茶杯好好地摆在茶盘里,另外两个茶杯分别放在木案两端,好似有两人曾于案几边吃茶谈话。
李安意凝视小案上的茶杯,一只茶杯内含半杯水,另一只空空如也。穿越后她和沈澹出于震惊,未考虑是谁杀死‘李安意’夫妇,现在想想身上未有利器伤痕,房内没有明显血迹,况且无声无息之间伤害两个人是相当困难。除非用毒,适才她检查卧室,发现可食用的只有案上茶水。
方才梳妆时瞥见一支桃花银簪,李安意准备验毒,死马当活马医。
银簪修长精巧,簪身绽放几朵艳丽的桃花,圆润细腻的触感从握着银簪的掌心延展,李安意抚摸簪子,忍不住叹道好簪。
【可惜了】
银簪插入茶壶里,静待几息无改变。
李安意蹙眉,猜错了。
不经意窥见一旁的茶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银簪放入盏中,未过两息,银簪尖端泛黑,与汤色黄亮透碧的茶水形成鲜明对比,李安意捻起簪子另一端,凡是浸泡茶汤的簪体皆显出黑色。
结果,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