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几支“筷子”,就是算筹咯!难怪这谋圣大人如此会算。
待我神游完,才发觉好几双眼睛都在盯着我。刚才张良说什么来着,我父亲是商贾人家,他怎么知道的?
不对,现在的重点是,他问我怎么会不懂算筹。开什么玩笑,我们都是用计算器的,连比这算筹先进的算盘咱都不用。
不会是不会,不会算筹,不代表我不会解题啊。不会算筹已经很奇葩了,若还不会算数,只怕更奇怪了。
“三师公,弟子…可以用别的方法解题么?”
“当然可以。”张良微微颔首。
无视四周探究的眼神,我闭上眼睛,静静思考。
姥姥1天织50尺,单日工作量还是50尺。妈妈2天织50尺,单日工作量是50/2尺。妞妞3天织50尺,单日工作量是50/3尺。
提笔将单人单日工作量记录下来。但提笔之际,想起这个时代,似乎还没有加减乘除的符号,小数似乎也是用分数表示的。于是,只用小篆数字记录了关键信息。
然后,继续凝神心算:
3人接到的工作是共同完成50尺布,也就是说,总工作量是50尺。用50尺除以3个人的日工作量之和,就能得出工作时间。
于是便再度提笔,继续用小篆数字符号记录,算的时候,脑海中还必须代入阿拉伯数字合并分母,我的天,好痛苦。
看了看周围的人,大家也都各自投入了计算当中。小心翼翼瞟了眼张良,他正巡视着,许是余光留意到了我这边,便看向我,微微颔首,似是在鼓励。
您不鼓励还好,您这一鼓励,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算了。OAQ
下一步再以工作时间乘以各自的日工作量,便可得出最后的结果,每人织了多少布。
这可就尴尬了,第一步的分母都比较小,也都基本成5的倍数,这第二步的分母就比较大了,而且看着这小篆的表达方式,又缺少符号辅助,我只觉心算无能!
眼见着周围的小姐姐们,都已经收拾好桌上的“筷子”,摊开竹简,正身跽坐。
我一咬牙!不算了!
与此同时,沙漏里的沙子已经漏完了。
张良从台上走下来,依次检查。每过一个,便微微含笑,满意点头。
看来这些小姐姐的数学学得都不错嗷!
接着,便到我了,没能算出来,有些窘迫,只得低着头。不同于检查旁人的时候只是低头看竹简上的答案,而是…俯下身,将我的竹简拿了起来。
方才作题注之时,是用阿拉伯数字写的,便将那卷竹简卷了起来,只将解题时以小篆数字所书的解题过程摊开给他看。
说是过程,只不过是把数字记录了,全部算法是由心算。
“三师公…这最后一步,当以织布时间乘以各自的单日织布量,弟子知晓如何算,只是…未能算出来。”
嗯!我得解释一下,挽回点面子。
张良听罢,目光并未从竹简上挪开,缓缓颔首,“步骤确实不错。”
“只是…”
我去,表转折!只是什么?
“只是,算数是基础,子清缘何懂算法,却不会算数?”说罢,张良的目光从竹简上移开,直指向我。
这…这我该怎么解释?这一点,确实很奇怪。
思忖了片刻,“三师公,弟子以往都是心算,由于这次题目数字有些复杂,所以…”
虽然这个谎言有点拙劣,但,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原来如此。”张良若有所思。
而后放下我的竹简,继续检查下一个了。
周围的小姐姐们又开始哄笑。
嗷!这才第一天,就这么不顺利?
左右,这些事情,终究可以慢慢学慢慢适应,总会解决的,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知道,有时候啊!偏偏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