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梦文库

繁体版 简体版
甜梦文库 > 女官手札 > 第13章 永巷令的小学堂(1)

第13章 永巷令的小学堂(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片刻后,她转过身,对小春说道:“识字对你有什么用?”

小春急忙抬起头,眼中透着一丝期盼:“奴婢听说,只有识字的人才能当差,将来说不定能调去好些的地方,不用一辈子干粗活。”

关宁忍不住轻笑一声,摇摇头:“原来是为这个。”

她的笑容让小春有些局促,小春低头缓缓的说:“大人,我不想一辈子随波逐流。”

“好,我教你。”她的声音低缓,却坚定。

小春怔住了,随即连连磕头,眼中满是惊喜和感激:“多谢大人!奴婢一定好好学,不辜负大人恩情!”

看着小春那激动的模样,关宁的心里涌起一阵酸涩。

她抬眼望向窗外,庭院中的阳光映照在青石板上,斑驳的树影随风轻晃。

这天下的人,能有多少像小春一样,为了些许看不到的希望而不惜跪地乞求?

她的手轻轻握紧,又松开,沉声说道:“小春,你记住,不是我给你机会,是你自己抓住它的。以后不要跪了,抬起头来学。”

小春怔住了,半晌才用力点了点头,眼圈微红。

当晚,关宁点上油灯,铺开纸笔,开始教小春写第一个字:“人”。

*

自皇后受罚、后宫权利削弱后,朝堂上权势的平衡也悄然生变。

右相徐勉在朝中显得愈发强势,指使其一派大臣不断在奏章中提议,欲以“国家稳定,社稷传承”为由,催促皇帝立储。

宗正少卿蒋清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陛下,储君之事关乎国本,臣等斗胆恳请陛下尽快立下太子,以安天下之心,稳朝堂之势。”

皇帝眯了眯眼,低声道:“朕尚未及四旬,身强体健,何谈社稷不稳?”

蒋清再次施礼,语气不卑不亢:“陛下圣体康健,臣等自然深感欣慰。但储君之立,不仅是为陛下分忧,更是为天下苍生谋安稳。”

左相李衡面容平静地站在中央,白须长飘,出列反驳:“蒋大人此言差矣!储君未定乃皇室家事,岂可为臣僭越言及?陛下正值壮年,国本未摇,何来急于立储一说?”

徐勉面色一沉,李衡与他争锋相对已非一朝一夕,自从皇帝上次的让步,让世家看到了希望,这半个的早朝,总会有几天提起这事。

两派交锋的火药味愈发浓烈,而皇帝敲了敲扶手,打断了众人的窃窃私语:“李卿说的有理。朕的身体,朕自己最清楚。储君一事,既无急迫之需,诸卿便不必再提。还是徐卿是认为朕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了?”

最后一句话犹如寒冬凛风,逼得众人退下,不敢多言。

此时,御史台侍御史陆孟起从列队中走出,声音清朗:“陛下,臣以为,立储固然重要,但朝堂中诸多弊病未除,实难支撑储君大位。近日徐大人在朝中屡次张扬,诸多举措已引发下官官员的不满。若朝堂如此,储君大位恐怕更是难以服众。”

此言一出,殿内一时间鸦雀无声,这言官乃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性格也是,有话直说,看谁不顺眼就弹劾谁,三年前甚至说皇帝当得不好,让他赶紧退位,换个人。

徐勉脸色微变,冷冷一笑道:“陆大人此言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何谓张扬?何谓引发不满?陛下自有明鉴!”

陆孟起目光坚定,拱手道:“陛下,臣所言皆属实。臣要弹劾右相徐勉,近日徐大人之侄当街强抢民女、后送回家时已是一具尸体,引发民间的不满,百姓都在议论这以后要是二皇子当了储君,徐家岂不是更加肆无忌惮,亦或者离亡国不远,臣恳请皇上彻查此事,严惩徐家,以儆效尤,安抚民心。”

徐勉上听到亡国前一步,怒道:“大胆!陆大人此言污蔑,不知从何听来?大康兵强马壮,众将威武,何谈你口中一说。臣身正不怕影斜,请陛下明查!”

在他们的争斗剑拔弩张,群臣低头不语,唯恐卷入其中。

这时,户部侍郎韩峥突然上前,奏道:“陛下,北疆旱灾、江南水患,户部已入不敷出。”

兵部尚书陈鸿远见户部哭穷,准备趁国库亏损之前再要一笔账,上前奏道:“陛下,近来西戎在边境动作频繁,马上要入秋了,他们这么多动作,恐怕是有想法的,他们所图甚大。边疆较京城入冬更早,将士们的抗寒衣物着实不够。”

皇帝目光微转,落在韩峥身上,语气平静却带着威严:“天灾连年,民力耗尽,边境不稳,若再不减负,恐怕难以为继。”

给事郎于归上前,呈上文书,奏道:“陛下,臣以为可以实施新政。税法改革减少田赋、土地整顿、扩充国库,科举改革,扩大学子来源。”

皇帝接过文书,略作翻阅后,微微点头,沉声说道:“韩峥所言之民间疾苦,却是实情。北疆旱灾、江南水患,国库入不敷出,百姓负担沉重。朕见文书说的极好,推行新法已是迫在眉睫。”

此言一出,满殿肃然,没人敢接话。

礼部侍郎梁秋实便上前一步,奏道:“陛下,推行新法固然是好事,但新法触动甚广,若操之过急,恐生动荡。”

亦有人立刻附和:“臣以为梁大人之言有理。税法改革、土地整顿,事关国本,若无详细筹划,恐民怨四起。”

皇帝淡淡地扫视了一圈,似乎并未被反对之声动摇,语气依旧不紧不慢:“朕深知各位大人所虑,天灾肆虐,百姓流离失所,长久之计,莫非是叫朕袖手旁观?”

群臣讨论了大半个小时,终于商妥了。

皇帝点头应允:“户部即刻拟定减税方案,同时裁减朝廷诸多不必要开支,削减官员俸禄,三日内交予朕审阅。”

“新法改革的确仓促,实施赋税减免亦是良策,朕深知天灾人祸未尽,若无地方官员全力配合,只会成为虚谈。此事关系重大,户部与政事堂一同办事,朕会随机抽查地方执行情况。”

这一提议虽未触及世家根本利益,却已让朝臣暗自警惕,朝堂上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但无人敢多言。

皇帝的强硬态度已十分明显,再拖下去,便会落人口实。

他们各自掂量利害关系,最后低头称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