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昀闻言,哪里还忍得住,好不容易逮住一份正经事可做。奏折一写完,拽着苏云起就找宋掌印去印《五经新注》——也是国子监当下的教本。
宋掌印是监内专管各类文书,比如平时的课本,考卷,通知等校勘印刷的,做起印书一事倒是手到擒来。
因已有现成刻好的梨木墨板,他也只管印刷完装订成册就好。加上沈昀苏云起等人打帮手,大不出半日就作速印完了。
苏云起算盘拨的快冒烟了,沈昀眼睛也快冒星星了,“怎么样?有利可图么?”
苏云起点头,“还是有的,毕竟我们的本钱低,你看啊,除去纸、墨……”
苏云起开始一本正经跟沈昀他盘算了起来……
随后几日,沈昀又和苏云起一起去城里的各处书肆书铺多番打探,细细考量了一番,这天两人归来时范缜恰好在寻他二人。
苏云起道:“这几日我与沈昀把城中几乎所有书铺都跑遍了。他们的刻本品质量参差不齐,卖价不一,单就《五经新注》来看,书市上还未见到我们监里的完刻本,我和沈昀的看法是此事可成!”
范缜点头道:“我与李大人也商议过了,此事就暂由你们且去一试。记住倘有疑虑要及时告知我们,切不可自作主张闹出事端。”
沈昀和苏云起听着满是欣喜地对望一眼。得到监内两位上司的首肯,两人更是夜以继日的忙活起来,预备抓紧时间多印几本。
直至正式诏书下达时,印好的书籍已有两百多份了。
沈昀不知晓李义甫范缜他二人是如何说服嘉和帝的。
历朝历代的帝王,皆热衷于大规模的图书编撰来标榜自己的丰功伟绩,以及倡导教化,这点沈昀心知肚明。
而对于李义甫主张的印书售卖一事,嘉和帝的评语是:
“播文德于有载,传世教于无穷。”【注1】
余者沈昀也就不去理会了。
沈昀在监内刊印典籍忙的风风火火,这日又是一批书籍被书商运出了国子监。
苏云起望着辚辚远去的马车,适时提醒道:“羲和,其实我觉得,关乎银子的事,我们还是得谨慎小心。”
羲和是沈昀的字。
沈昀道:“我知道,横竖我们双手不沾钱,也没别的心思。”
所有跟钱银有关的,王监丞自会去料理。
王怦平日就要打理一监的钱银出入,这些日子又新增刊印钱银的账目,一时更是忙的不可开交。唯一慰藉也就是可安然入梦了。
书籍一批一批的从国子监运到了书铺。书籍本身在沈昀严格把控下的质量,加上书商们的大肆吹捧,果然颇得购书者青睐。随后京城的一世家大族,不知从哪听闻了这些典籍的国子监刻本,也去要买来收藏,而后一传十十传百,达官贵族们纷纷都以得此书为美事。一时间京城购书一事蔚然成风,国子监也大赚一笔银子。
苏云起帮沈昀一同给新书扎捆,他先将两根长绳打成十字状,抱起沈昀递过来的一摞书放了上去,笑吟吟道:“真是没想到,刻书这事儿能这么顺当就做起来了。我觉得再这么下去,宋掌印怕是要忙不过来了,一人如何能供的起全城的读书人啊。”
沈昀笑笑,“你还真能吹牛啊,再者我们不也在忙么。”
苏云起挺直腰板道:“吹牛?那我可没有。你看啊,眼下是监里印多少他们书商要多少啊,我在想,或者跟我爹的大理寺借个人来?”
“借个人?”
“嗯,我知道他们那儿有个张师傅,雕工极佳,我还见过他写的文书,很是凝练庄重。再说我们监内好书如此之多,我还想着日后刻其他书呢。”
沈昀道:“那也成啊,只是先得让你爹同意。”
苏云起笑道:“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想想又道:“我可没跟你开玩笑,我们的书是真好,你没听到外面的评语:甚么校勘仔细,纸墨精良,是藏书家的插架之珍?”
沈昀将绳子两端提紧一系,道:“别人的奉承话,你听听得了。”
苏云起道:“不止呢,还有人听闻我们监里在做这事,要来捐善银相助的。这总归不是闲话了吧?”
沈昀一听有银子,放下手中书册,“那你还在这同我闲聊,走,快去看看。”
苏云起叫住沈昀,“哎,看你着急忙慌的,你不累啊成天把自己忙的跟个驴似的。”
沈昀不解的看着他。
苏云起叹气,道:“王爷在陪着呢,后来王监丞也去了,还不够啊?咱们就不用凑热闹了吧?”
“哦,那的确不必了。”沈昀又从门口转了回来,低声道: “豫王可总算办件正经事了。”
苏云起想想又说道:“不过不是我泼你冷水啊,你日日忙进忙出的,这些银子,你甭想一个子儿会进张助教的兜。”
“我知道啊。”
苏云起:“……”
沈昀用袖袍擦擦鬓角的毛汗,抬头看了看瓦蓝如洗的天空,“眼下张助教的银子应当够用了。”
“够用?什么意思,哪来的?”
“豫王给的。”
“王爷?”苏云起眉心一动。
沈昀:“嗯。那日他不是让我去王府吗?过问了张楠的事,然后就给了我一笔银子。”
“就这样?”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