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不会写文章?!”
吴煦、柳玉瓷、方宁,三脸震惊。
震惊过后,柳玉瓷瞟一眼吴煦,也对,煦哥哥Q版画技高超,一样不会写文章。
算了。
他丧气地拿过自己的文章坐下。
老乞丐接着看方宁的文章和庆庆的默写。
“小娃娃字不错,端正。孩子年纪小,写得规规矩矩就够了,你们俩不行,要有自己的风骨。”
老乞丐起身,两手叉在空空的腰间,挺直胸膛,让吴煦笔墨伺候。
笔走龙蛇,力透纸背。
确实好。
“小公子,老朽这手字如何?我虽不通文墨,教不了文章,但自认字写得不差。我既白吃了你家铺子的饭菜,便教教你们怎么写字罢。”
柳玉瓷和方宁的字,其实已有了各自的风格。
柳玉瓷最开始是跟着柳玉岩认字背书,临摹哥哥的大字,后经魏夫子教导开蒙,运笔风格习惯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
起初觉得哥哥的字好,字形端方、结构严谨,他照猫画葫芦学,年幼时还被魏夫子夸工整,过了几年,却被夫子批评呆板,失了个性灵气。
后依魏夫子的法子,临摹各家书法,博采众长化为己用,潜心钻研,慢慢的,悟出自己的道,有了自己的风格,轻盈灵动,瘦劲挺拔。
而方宁的字,字形秀丽,笔法细腻,如其人,心细如发,柔和秀美。
眼下老乞丐要教书法,他二人虽不会再改换字体风格,仍不妨听一听他的心得,教庆庆学上几招。
于是,老乞丐端坐于石凳,心安理得地享受吴老板端茶递水的周到服务,时不时嘬两口铁观音,侃侃而谈。
“字要写得好,字形和字魂缺一不可,少了形则魂无所依,缺了魂则空洞无物。”
老乞丐放下茶杯,手指在写着方宁文章的纸页上,敲打两下桌面。
“而你的字,下笔有神,锋芒毕露,但要注意起笔藏锋,落笔回锋,关键在一个‘藏’字……”
柳玉瓷疑惑,他的字没有藏锋吗?
他想去拿放回石桌上的文章,却见老乞丐的手不知何时放在了自己那页纸上,食指和中指交替敲击桌面。
老乞丐仍在继续,“练字,要找对适合自己的字帖,却又不能照字帖全然模仿。再久负盛名的名家大师,写的字也并非绝对的好,说的话也绝非必须尊崇的理。再有,练字亦要讲究适度,没有厘清关窍前,把自己逼得太紧,过犹不及,只会往错的路上一去不返……”
像在说字,又像在说写文章。
尤其,柳玉瓷思及南宫芷对自己文章的点评,讲自己写的东西,习惯针砭时弊,不懂得收敛,不适合科举,越往上走,便难了。
这不就是——不懂得“藏”吗?
柳玉瓷看向老乞丐,老伯伯真的不懂写文章?
柳玉瓷使眼色,喊上方宁一起向老乞丐作揖,感谢他的教诲,“受教了,老先生。”
庆庆见他们行礼,亦有模有样地举手弯腰,实在可爱。
老乞丐笑着请他起来,手伸出去,满手脏污,尴尬地收回去。
庆庆看到了,噔噔噔跑进灶屋,拿帕子沾了水,又跑出来请老爷爷伸手,认真细致地为他擦去污渍。
老乞丐心有所动,“这孩子,教的真好啊。”
这日,老乞丐在状元铺后院待至暮色西斜,众人相谈甚欢,其乐融融。前头铺子里的几个半大孩子,亦互相替换着轮流到后院,请老乞丐指点一二。
可惜的是,柳玉瓷每次试探,欲与之聊学问,都被他四两拨千斤,避重就轻地应付过去。
然,等夜间柳玉瓷静坐在屋内,四处都静下来,仔细回想白日老乞丐说过的话,竟发觉字字句句都能套用在读书科举之事上!
真真是受益匪浅!
之后,柳玉瓷和方宁、丫丫跑状元铺愈发勤了,吴煦也在留心老乞丐下落。
可这老头奇怪,找是找不到了,只能等他拿着破碗上门讨食。
吴煦想到他好美食,柳玉瓷不在时,他便整日泡在灶屋研究新品,意图以吃食点心诱他前来。
二毛斜靠在门框上,啧啧称奇。
真是难得见干活这么积极的大哥,居然忍得住一连数日不曾躲懒。
新品更新快,第一状元铺生意蒸蒸日上,此消彼长,对面状元楼生意便显得惨淡。毕竟文具碗碟又不能常换常新,哪怕再便宜,也不能日日都买。而日日买的饮子点心,品类单调,上新慢,贪便宜的都吃腻了。
朱掌柜阴恻恻地盯着这边,心生一计。
*
万方书院,文昌院,揽月亭。
亭内坐着柳玉瓷、方宁、南宫芷和刘小芝,丫丫和另外两人的书童一起在旁边池塘边上唠嗑。
南宫芷面前,放着两只三层食盒,里面有莲藕雪梨银耳羹、板栗山药羹、日照金山饮,以及柿柿如意点心盘、白茶雪梨糕和桂花栗子南瓜挞。
其中,日照金山饮子是准备好所需半成品食材,柳玉瓷现场调的。
特制玻璃杯底有座凸起小山,倒入金色桂花糖浆,宝石红石榴果冻,再分层添上橘子汁、水和奶油盖,最顶上撒点桂花碎,层次分明,色泽鲜亮,果真如日照金山,美不胜收。
刘小芝看得痴迷。
南宫芷坐姿板正,下巴微抬,哪怕双眸已出卖他的情绪,仍要竭力保持矜持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