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降火。”郑写深呼吸了半天,最后言简意赅地说道。
“流那么多血是有点可怕,谢了。”
“你……”
“如果是想关心我妈妈的忌日,没什么不能回答的,我妈妈很好,隔壁的爸爸很好,我也很好。”
她回答得想笑,怎样知道已经去世的人很好?自己竟然就这么脱口而出。
凉茶的苦味和冰冷经流食道,让她的胃有些颤抖。罗琳也确实笑出来了,反倒郑写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开口。
他上高中后能言会道,很擅长调侃,这会儿怎么半个字憋不出来。
这幅不聪明的模样,就像那个刚转学来时身高才到她肩膀、跳绳都会摔跤更罔论篮球的小男孩,即使笨手笨脚什么都不会,却在得知是日子是她妈妈的忌日后,想方设法翻墙出校外,买了一根棒棒糖,磕磕绊绊地跑回班,递给她说:“班长,我希望你开心一点。”
眼前少年的模样和那个小男孩无论如何都难以重叠。
罗琳的笑容随着冰块一并渐渐地沉了下去,无影无踪。郑写突然起身,和后头的店长说了两句话,坐下时,手头多了一杯淋满蜂蜜的冰沙。
“还是得吃甜的,开心点。”
时光在这一时刻似乎真的款待了他们,把从前的他送到了她面前。
罗琳僵硬地接过来,片刻后,眼泪直接掉进那杯冰沙里。
郑写轻轻拍着她的背,安慰道:“你能健康平安地走到今天,你妈妈一定很欣慰。”
不是的,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妈妈,不止有今天。所以现在我才有余力分心想别人。
她拼命地摇头,哭得停不下来。
我多怀念你啊,郑写。
罗琳稀里糊涂地上了公交车,一直望着窗发呆。
一辆货车行驶而来,将车水马龙遮挡得严实,她收回视线,正要从书包里拿手机给小姨发消息,便察觉身旁的老奶奶迷茫地握着抚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需要帮忙吗?”她倾身问道。
“苔源步行街站还有多久到啊?”老奶奶看她的眼神像看到了救命恩人。
“已经过了,您这一站下车然后到对面坐回去吧。”
“哎哟,我这眼花耳鸣糊涂的。谢谢你啊。”
公车停站,老奶奶颤颤悠悠地下车,罗琳三步并两步,搀住她的手,一并下了车。
“这里机动车开得太乱了,我带您一段路吧。”
“好心的小妹妹,现在社会很少见到你这么好的人了。”
罗琳淡淡地笑了一下。
她送老奶奶上了公车,给小姨发了一句“今晚你有回家吃饭吗”后,返回到对面车站,等了很久车都没有来,心想地铁站离这里就剩下两站了,走走也行。
她原本的路程是先坐公车再转地铁,到站后走十分钟才能到家——家,她也不知道该不该称呼一个没有父母的住处为家。
罗琳的父母都是英雄。通常情况下,孩子们在人生里遇到的第一个坏人或者英雄往往是自己的父母,而她的父母的伟大不单单出现在她眼里,官方追授的荣誉称呼可以证明这一点。
握在手心的屏幕亮了亮,是小姨回复的消息还有转来的五十块钱红包。
“没有。你自己看着点外卖或者在外面吃。”
熟悉的生疏语气。
其实小姨也不是她的亲小姨,而是妈妈同期入队的同事以及最好的朋友。十岁那年,爸爸妈妈相继牺牲后,小姨成为了她的监护人。
“好。”
也许小姨很早就后悔了吧。尤其在初中和郑写的事情,她一个受人尊敬、褒奖无数、前途无量的二级警监,一走进办公室就被对方的母亲骂得猪狗不如。虽然那人在察觉到小姨的身份后,立刻点头哈腰道歉,但不代表那刻被侮蔑的自尊就能一笑而过——小姨是警察,像爸爸妈妈一样的警察。
小姨对罗琳曾有过的爱屋及乌和怜爱同情,从此以后,应该什么都不剩了吧。而且她在最初,就听到小姨的妈妈在电话里说“那孩子会耽误你一辈子”,还有后来当面的、没有遮蔽的嫌弃目光。
罗琳对自己有一个精准的定义——拖油瓶。
在熄掉屏幕之前,聊天软件下方的好友申请出现了一个红点。
“你好,我是郑写。”
长凳上的情绪外泄很像破冰,给人希望和错觉。短短六个字,罗琳甚至已经能猜到他想说什么了。
对不起,我们重新做朋友吧。
多复杂动听的话,归根结底,也是在想表达这个意思。
她没有通过验证,简单地回复道:“凉茶和冰沙已经够了。”
吃完苦的再吃甜的,就会变得开心——这个定律罗琳很早就听说过,第一次践行是因为郑写。
六年级有阵子市里儿童流感严重,大半个班的同学都生病请假没来,学校会在每日上午的晨操后给他们灌苦得反胃的预防汤药,作为班长的罗琳需要确保没有人会把药偷偷倒掉。
她坐在讲台边,盯着同学们一个个上前领汤药包,当场喝完上交空包装后才能离开。看过太多皱皱巴巴、苦不堪言的表情,轮到罗琳自己,她只是把汤要包揣进羽绒服口袋里,和班主任胡老师报告完毕,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地回到座位。
她翻开语文书预习生词,这学期转学来的新同桌——那个被班主任叮嘱过“大病初愈要班长特殊照顾”的、名叫郑写的男孩,搬出保温瓶,轻轻放在她微卷角的书页边,说:“班长,蜂蜜水。就算喝完药,也不会苦了,还会开心。”
“骗人吃苦,天打雷劈。”
“可是蜂蜜水真的很甜。”
神使鬼差,罗琳听着他的话,喝完藏在口袋里的药,也喝完了那半杯温热的蜂蜜水。
郑写生过重病,身体比同龄人发育得迟钝,而罗琳早早失去父母,寄人篱下,因不同原因而生的相同的孤独,加之初中也同班,两个人走得近,关系很好。任谁看都是班长出于责任感对边缘学生的照顾,从未有人对他们有过多余的看法,郑写的妈妈私下还感谢过罗琳很多次。
后来,郑写成长得飞快,无论是成绩还是身高。初二的时候,他的个子和分数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她。他们在走廊并肩时,身后逐渐有了细碎的言语八卦。
“完全就是妈妈和儿子”到“这俩人一看就是在一起了吧”,他们越说越大声。
罗琳每每听到那些话,便觉得有一团雾拢着心脏,说不清自己是什么想法。她喜欢他们那么说,可是又有点儿害怕。
有一天,郑写趴在她的桌前,画着压轴题的辅助线,然后问:“班长,是这样的吗?”
罗琳没有来得及回答,他们就被叫到了办公室,接着是郑写妈妈对罗琳的痛斥:“你这小孩,我之前还以为你挺懂事的,结果居然是这幅样子!没爹没妈也没家教是吗?什么年纪该干什么事知道吗?”然后也波及到了小姨。
那团朦胧未知的雾赤裸且被迫地提前从未来吹到面前,加速打散了。
小姨三言两语摆平郑写妈妈后走出办公室,和罗琳说:“你想干什么,我管不了。但你至少应该有过深思熟虑。”
于是,罗琳在进教室前拽住郑写。
“刚刚那道题,你其实会做吧。”
郑写沉默着。
“你这样真的很烦人。很恶心。”
她讲完转身,默默地倒数,心想如果十秒内,他拉住她的手,就算说的是“没听清,你在讲什么”,那她都会道歉,并说实话。
但是郑写很平静地接受了,说:“行,我知道了。我们以后见面还是当作不认识吧。”
关于这段回忆,就像一块拧不干净的海绵,罗琳时常藕断丝连。
比如,此刻她在想,原来他们的人生轨迹早在那日就有了预兆——有着先苦后甜习惯的郑写,果然病愈后一切顺遂,越来越好。至于罗琳,强撑着门面过日子,了无尽头,没有郑写,便再也没人给她递过蜂蜜水和棒棒糖。
罗琳站在路边,目光落下,好友验证里迟迟没有下一条回复,手指悬在“通过”上,心里又是在倒数——一分钟内你如果回复我,那我就和你重新当朋友。
“姐姐,”等待中途,她的衣服被人扯了一下,低头看到一个小女孩,“我的气球挂在树上了,够不着,可以帮帮我吗?”
罗琳点点头,随手把气球线拉下来放在小女孩的手心。
“谢谢姐姐!你真好!”
“不用谢。”
好人,好班长,好学生,她一直被这么夸奖。
但是当你是英雄的子女时,所有人也都在隐约地把你当作未成熟的英雄,将来必定会继承衣钵,完成一个献身的闭环,仅仅一个“好”字听上去未免太辜负命运。
罗琳没有为谁出过头、没有义无反顾。她怕被连累,怕受伤,也怕死。
因为父母,所以打算一定善良;但又因为自己,所以失去勇气。她只独善其身,懦弱到不敢往前走任何一步。在初中的事情上,她永远给回忆里的自己打上凄凉的柔光,塑造成唯一的受害者,故意无视了郑写也被老师、同学用异色眼光看待,也被毫无尊严地在办公室里被自己的母亲痛骂和侮辱。
仅仅因为郑写没有紧紧拉住她的手,罗琳也把他当作加害者。
妈妈说过,勇气和善良相辅相成,少了一者就像少了一半翅膀,小鸟飞不到天堂。
一分钟到了,没有任何新消息。
罗琳看着小女孩拉着气球蹦蹦跳跳的身影,把手机关机。
妈妈,我注定无法在天堂与你和爸爸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