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生命树两侧的第一层枝桠,分叉出雌雄同体、性喜阴湿、一年一轮回的半夏。
半夏只见其形,不见其状。
堪堪完成夏至的设计稿稿,程希珏抬头才发现,天已黑透。
7月12日,周五,中午12点整。
《变革之声:乐队季》在H台流媒体上正式上线。
先前借着Delay十五周年演唱会的东风一举让节目先问鼎了好一阵的热搜,继而发力,砸下大笔宣发费用。
在节目开播前,H台旗下流媒体平台上的预约量超过8000万。
第一期节目一开始,节目组就将问题抛向了所有人。
—— 我们为什么仍需要摇滚乐?
“大家不需要立即给我答案,你们有三个月的时间来思考或者再思考这个问题。”节目主持人应乐手握话筒,面对镜头,不疾不徐地掌控全场节奏,“大家好,我是《变革之声:乐队季》的乐迷指南针小乐。这个夏天,将由库狄乐队,唐人街乐队,Delay乐队带领30支华语新锐之声一同回顾华语摇滚50年的发展脉络,在摇滚精神中迎接摇滚新声音的破土而出,见证摇滚乐团新时代的来临。同时,三十支乐队也将以他们的方式诠释他们认为的摇滚的‘变革之声’,以思考本季节目的核心问题:我们为何仍需要摇滚乐。”
听到这儿,程希珏拿水杯的手一滞,挽在耳后的秀发跟着垂落几毫。
她年少时与Delay相熟,也还记得第一次在录音室见到Delay时,问了宋聿相似的问题。
宋聿的答案,让她从十五岁至今,都对Delay的摇滚深信不疑,并将继续笃定。
想到这,程希珏不禁哑然自笑,将神思拉回到节目中。
这是一个没有淘汰赛制的舞台,也是内容和舞台上的一次深度融合实验。
《变革之声:乐队季》以PCG为内容特质,将AICG纳入节目创作中,打破传统综艺节目的线性叙事风格和生产模式。
整体舞美设计打破常态化的空间结构思路,演播厅划分为相对A、B两个舞台,为观众构建一个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场所,而观众拥有多重身份,既是是华语摇滚50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华语摇滚变革的评判和呐喊者。
30支乐队由三组推荐官从海量摇滚乐队里筛选组成。乐队根据抽签顺序,分三期节目依次出场,而他们的初舞台,就是和三组推荐官的第一次见面。
第一期节目中,Delay代表的青年组有两支乐队出场,分别来自香港和台湾。
按照节目规则,每支乐队拥有90秒的初舞台时间,初舞台曲目则根据每支乐队成员的平均出生年代,从节目组提供的“经典曲库”中抽选。
这是两支风格迥异的乐队,也非常具有地域特性。香港的Rather乐队除了延续港乐“黄金时代”的风格外,也融入了当代青年的身份表态;台湾的废品回收站乐队则用Disco Beats的现代犬儒主义共鸣了两岸青年在同一时代下的疲乏。
作为推荐官,Delay也没想到,印象最深的两首demo所属乐队在第一期就先后出场了。
任何一首被奉为“经典”的乐曲,不管是摇滚、民谣还是流行乐,都经历了时间的磨练和淘沙,沉淀了关于一个时代的风华浩荡。而在原曲的基础上,自然地把乐队风格和理念与其浑然一体,将经典焕发新的活力,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难得可见的是,Rather乐队和废品回收站乐队都做到了这一点。
在第一期节目的会员加更中,Delay更是毫不吝啬地道出了对两支乐队的欣赏。
胡宇代表发言说:“Delay受我们非常崇敬的Bebop爵士音乐人雷·布朗的一句话影响很深。他说‘你的声音就在你的耳朵和身体内,当音乐被演奏释放的时候,并不是我的贝司在演奏,而是你的意识引起了共鸣’。Rather和废品回收站最厉害的一点是,我们从他们的demo中就能发现,他们从组团开始就确立了整体音乐风格和方向,他们身上也有当下两岸三地年轻人的野蛮生长和精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