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梦文库

繁体版 简体版
甜梦文库 > 直播科举首辅之路 > 第14章 014

第14章 014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四书题对裴晔而言没什么太大的难度。别看裴晔只学习了一年多,但他背下来的东西可一点都不比其他读书人少。再加上祝兴文帮裴晔寻摸来的大儒为四书五经所做的注,裴晔这一年多背下来的书,加在一起估计有大几十万字。

只能说记性好就是这么任性,别人要耗费许久时间,背了忘,忘了背,循环往复,到了考试还可能脑袋短路死活想不起来。裴晔直接照相机记忆,考默写对裴晔来说就像是开卷考,只要从脑海里提取出相应页码内容即可。

常庆县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文风同样不盛。祝兴文帮裴晔寻来的那些书,常庆县大多考生都没有。这是信息方面的打击。无形之中就让裴晔的起跑线高出许多人一截。再加上裴晔本人脑子足够灵活,上辈子写材料一把好手,这辈子写起文章来,更是引经据典,逻辑清晰,堪称六边形战士,没什么短板。

真要从裴晔身上挑一块短板,恐怕就是作诗一道。裴晔于作诗上确实缺了一分灵气,但这并不代表裴晔作的诗会成为他的失分点。诗人那么多,能流传到后世的诗也就那么多首,让人耳熟能详的诗人,都是诗坛的顶峰人物。

裴晔的诗当然到不了顶峰,但在顶峰和底层之间,还有中间那一层。许多人都处于这个位置,裴晔仗着自己记性好,亲身实践上辈子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的又岂止三百首诗?

练作诗那会儿,裴晔晚上睡觉,梦里都是韵律在围着脑子打转。

功夫不负有心人,裴晔的作诗水平,真是全凭努力和几分后世独到的思维方式硬生生拔上来的。现在裴晔所作的诗,不说能让众人拍手叫好,也绝对能算个中上。在科举考试中,这个水平,其实已经到了能加分的地步。

更何况裴晔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知道自己诗词一道较为薄弱,裴晔特地花了一段时间,将诗大致分类,又斥巨资买了市面上能买到的县试真题,仔细研究往年县试的作诗题考了哪些方面的诗作。这么一分析,还真叫裴晔总结出规律来了——近几年县试真题中,大多考的都是托物言志或怀古诗。

这也不奇怪。试帖诗又称“赋得体”,有时从前人诗句中撷取一句命题,有时以典故、成语命题,所以又称“赋得诗”。裴晔上辈子那首家喻户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白居易少年时为科举考试准备的试帖诗。

上辈子裴晔那些诗词赏析课也不是白学的,再加上这辈子扎实的理论基础,裴晔愣是在考试之前就准备好了几十首试帖诗,各种类型都有,只等着考试时派上用场。

要不怎么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呢?这次县试的试帖诗命题为“湘灵鼓瑟”,显然是一首用典故来命题的试帖诗。该典故出自屈原的《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命题并不偏,湘水女神的典故,大多考生都知晓,如何在紧扣题目的同时还要写得出彩,更考验考生的本事。正巧,裴晔先前准备的试帖诗中,便有与之相关的。

裴晔将先前准备的试帖诗重新修改了一番,便仔细将诗誊了上去:

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

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微幽契,繁声入杳冥。

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

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

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五言排律,六韵十二句,完美符合试帖诗的要求。

裴晔还是第一次写试帖诗这么顺手,都不用费心去思索韵律韵脚是否能对上,脑海里便已经浮现出整首诗的全貌。虽然这首诗是在准备好的试帖诗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后得到的,但修改过程中,裴晔堪称享受,不需要任何炼字炼句,一气呵成,水平远超裴晔先前准备好的诗。

这大概就是裴晔的考运吧,心态稳,临场发挥还会出现神经刀,想考砸都难。

裴晔趁着自己作诗状态好,先将试帖诗誊写完毕,再倒回来重新做四书题。

四书题中除了考默写的帖经墨义之外,还要根据试题给出了一句四书文进行阐释,不得有任何涂抹脏污之处,字数也不能超过七百字,字迹超出红线范围的考卷,通通黜落。

七百字的文章对裴晔来说也不算大难题,毕竟高考作文都是至少八百字,在字数方面,裴晔不用数都能大概估出来到底写了多少。经过周夫子一番狠心训练后,裴晔的四书文再也找不出一开始的申论味儿——谁让裴晔刚刚考公上岸呢,写起东西来一股子申论味儿可太正常了。

裴晔虽然是理工科专业毕业,但笔杆子也不差。写出来的文章能让周夫子拍手叫好的,整个学堂,一只手便能数得过来。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输入和输出,裴晔输入足够,脑子就跟个存储器似的,存放着各种风格的文档,肚子里有货,又系统地练习了写文章的方法,想写出不到及格线的文章都难。

只不过裴晔还是十分谨慎地在发下来的白纸上打好草稿,列出纲要后,才小心翼翼地提笔,一字一句地将文章写好,不敢有任何疏漏。

裴晔快完写完时,便有面容严肃的礼房胥吏手持印信而来,在每位考生的答卷最末盖上红印,这便是所谓的“打印”,又叫“按戳”。此时考试已经过去一个多时辰,快到午时,盖戳便是给考生卷面做上标记,知晓考生的答题速度。

像裴晔这般,胥吏前来盖戳时就快把答卷写完的,自然在做题快之列,负责盖戳的胥吏还惊讶地看了裴晔一眼。若是有人直到盖戳时试卷还是一片空白,那就会被胥吏重点标记,有抄袭隔壁考生,或者请人代答的嫌疑。

只能说官府考虑得还挺周到。

四书二题,再加一首试帖诗,题量不算大。但帖经墨义考的都较偏,十分考验考生的记忆力,科举考试从来就没有重点,或者说整个考试范围都是重点。大周目前的科举考试出题还算比较健康,没有出现如“君夫人阳货欲”这般折腾考生的截搭题。

四书文章方面,也要看个人写作水准,以及临场发挥水平。裴晔虽然感觉自己答得不错,却也不敢低估别人,答完后一时间竟有些心下惴惴。先前还信心满满给自己定了个拿下县案首的小目标,这会儿又惴惴不安,生怕自己碰上神仙打架,名落孙山。

说实在的,裴晔上辈子高考的时候都没这么胡思乱想过。

还是吃了信息差的亏,不能确定自己的水平到底处于同届考生中哪层位置。

还是考试考的少了!裴晔心下忿忿,他要是考中了秀才,去县学念书,高低要给教谕提议,时不时在整个常庆县搞个大联考,考后立即排名,好叫准备下场参加考试的考生们知晓,自己大概在全县的什么水平。

这不但有利于考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县令和教谕们了解整个常庆县考生们的整体学习水平。并且能根据联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

当地的教化也是县令考评的重要评判条件之一。要是某地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明显增多,也算在当地县令的政绩之中。这等双赢的好事,必须好好推广实行!

裴晔胡思乱想,有一种全然不顾常庆县其他读书人死活的美。

思绪纷飞之时,裴晔听到有人收拾东西的声音。正好裴晔也已经作答完毕,把试卷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两遍,确认无误后,裴晔索性也开始收拾东西。反正都已经誊写检查完毕,再待在考场里也是浪费时间,不如回去坐在火炉旁边取暖。

裴晔将试卷和稿纸分开放好,提上考篮,放轻步子往考棚门口而去,将考卷交给坐在门口等着收试卷的收卷官。

只不过这时裴晔还不能立马离开考棚,因为交卷人数还没凑齐五十人,考棚门不能打开。裴晔没辙,只能站在原地等了好一会儿,终于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交卷的考生,凑齐了五十个人。

蒋县令不知何时走了过来,眼神扫过裴晔等人,略微点头,一言不发上前取下考棚门口的封印,右手微抬,示意裴晔等人尽快离场。这便是“放头牌”。

裴晔等人刚出考棚,考棚大门又吱呀一声被蒋县令封上,等到第二轮交卷的凑齐了至少五十个人,才会“放次牌”。

等到天黑,考棚内不允许使用蜡烛,还未作答完的考生就算想继续作答也看不清,反而大概率会弄脏试卷,也只能交卷。这便是“放末牌”。

不过这一切都和裴晔没有关系。裴晔一出考场就看见正在原地来回转圈的裴大寒,也不知道他在外头站了多久,鼻头都红了,看到裴晔后,裴大寒焦急担忧的面庞上瞬间露出灿烂的笑容,三步并两步来到裴晔面前,接过裴晔手中的考篮,一迭声问道:“累不累?冷不冷?在考棚里面没吃好吧,我们去酒楼里点几个好菜。今天考试多辛苦!”

裴晔嘴角的笑容压都不住,并未拒绝裴大寒的提议,而是高兴地点头附和,“爹果然心疼我,正好我也饿了,我们先把东西放回住处,立即去登科楼大吃一顿!”

裴大寒自然是连连点头。

到了登科楼后,裴晔点了一大碗五花肉,又点了一只烧鸡,一碗热气腾腾的老鸭汤,再点了一份豆腐,整鸡整鸭,虽然只有四个菜,也摆满了整张桌子。

裴大寒给裴晔装了碗汤,满当当的肉快要溢出来。裴晔也不推辞,为裴大寒装了大半碗五花肉,又扯下一只烧鸡的鸡腿放进裴大寒碗里,惹得裴大寒连连摆手,“够了够了,过年都没吃过这么好的。满当当一碗肉,还有一整个鸡腿,就跟做梦一样。小有家资的员外都不敢天天过这样的日子。”

裴晔听着心酸,只道:“我们现在也不差这顿饭钱,可不能亏了自己的嘴,想吃什么,买便是。等日后我顺利考中功名,更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就是别吃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