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就国后,先后做了三件大事。其一是寻访昔日接济自己的漂母,召她前往都城。
老妇万分忐忑进了王宫,大王见了她纳头便拜:“夫人还记得我吗?昔年我漂泊不定,垂钓城下,幸得老人家予我饭干充饥。”
老妇仔细看了看韩信的脸,往事涌上心头。
韩信喜形于色,他要昭告天下,当然,他的天下只有楚国那么大。
作为荆楚大地的王,他的封国足够大,装得下一个男人的荣辱浮沉。扬子江水鸥浙百回,洗得清他过去的伤悲和屈辱。
整个荆楚大地都流传着这样的佳话:大王年少时曾经受漂母接济,此番荣归故里,报之千金。
过了不久,他又带着一百个士兵浩浩荡荡地下乡,前往南昌亭。
原来韩信被淮阴人赶出故乡后,饥寒交迫,晕死在路上。被巡视领地的南昌亭长所救,亭长同情他的遭遇,于是邀他共食。是以韩信在亭长家吃了一年多的饭。
秦时的六国之人,多保留了周朝的传统:待人以诚,待人以礼。亭长接济韩信,这是韩信给了亭长一个做好人的机会;韩信有了吃饭的地方,也不至于饿死。原本是件皆大欢喜的事,但是亭长的妻子不喜欢韩信。
韩信平心而论并没有得罪过她,只是女人的第六感让她厌恶韩信。有一日,她提前做好了饭菜,等韩信赶来吃饭时,主人家正在刷锅。
韩信大受侮辱,从此再未登门。
如今,韩信摇身一变成了楚王,亭长夫妻心中警铃大作!
韩信进了门,赏赐了亭长一百钱。他对亭长说:“你是个好人,但是做好事有始无终。”语毕,大笑而去。
亭长夫妻从鬼门关走过来一趟,惊出了一身冷汗。
韩信又带着一百个士兵去了淮阴,他的故乡。
对这个地方,韩信并没有好感。联想到他的早年遭遇,没好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韩信这个人。
他走进记忆中的街巷,记忆中漫长的街道如今是多么的窄小啊!
他受到了汉王的赏识,如今他也封了王,可是这群人还是重复着当年的事,毫无长进!
他在人群中一眼见到了那个侮辱他的少年,手下心领神会,把人绑到了他的面前。
当□□着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少年如今已是青年人,他泪流满面,尿如泉涌:“大王,我如今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五口嗷嗷待哺,请原谅我吧!”
韩信熟视无睹,青年继续哭诉:“是我当年不懂事,狗眼看人低。您大人有大量,不要和小人一般见识。”
韩信不说话,青年索性破罐子破摔,大喊大叫:“韩信,你好没有道理!当年欺负你的人绝不止我一个,你凭什么单单跟我过不去!你要抓我,杀我,我认了!整条街,整个县的人谁没有欺负过你,你索性都杀了!”
韩信的军队听命于刘邦,但是这一百个士兵是他的私兵。这些人敬仰他的天才,也受了他的恩惠。此时听见这样的话语,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只待大王一声令下,他们就会大开杀戒。
韩信笑了,他亲自为青年松绑,对众人说道:“此人,勇士也。我此番回来,正要重用他!”
“嘘!”众人最后一次当面嘲讽韩信,四散而逃。
韩信封那个人为都尉,带他回了王宫。他至死,没有踏入故土。
这里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在他的身,他的心,他的灵,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后人以萧何、张良、韩信为汉初三杰,然而时人以彭越、英布、韩信三人异体同功,俱为豪杰。
韩信这三件事做得人尽皆知,他自以为得以一雪前耻。英布,出身寒微,做过囚徒,做过水贼,脸上还留有刺青,他受过的白眼,吃过的苦头,比起韩信只多不少。众人瞧不起韩信时,英布自认为自己没有资格瞧不起他。如今听了韩信这三件事,英布鄙夷:“淮阴,竖子也。吾羞与之为伍!”
至于彭越,他性格羞怯,不善言语,对刘邦更是一片忠心。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可是这三人性格迥异,命运却出奇地一致。